今日兩岸關係和台灣問題的總根源,許多都能追溯到戰後與冷戰時期,包括至今爭論不休的「一個中國」,美國曾經提出「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等方案,但不為蔣介石所接受。蔣介石的考量,是來自於民族主義的立場,抑或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不得不的選擇?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與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接受《風傳媒》專訪指出,蔣介石堅守「一中」立場,體現出冷戰時期美台之間的角力,也使得兩岸領導人曾經出現某種「默契」的味道,後見之明的批評,不見得能看清楚過去整體的歷史脈絡。
國共對抗宛如「兄弟鬩牆」,老蔣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林孝庭認為,蔣介石的「反共」與「民族主義」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兩個概念,本質上這又反映出當時國共之間關係,雖然雙方在意識形態上進行激烈且全面的對抗,然而此種對抗,林孝庭認為用「兄弟鬩牆」來形容更為妥當,「誰有辦法把家業經營好,誰就當家,結果老大哥國民黨在大陸做不好,於是退到台灣來。」
1949年以後儘管國民黨敗退台灣,但林孝庭強調,對於兩蔣父子而言,輸掉內戰並不意味著丟棄自身對於中華文化與歷史的認同,「國、共之間基本還是在一中框架之下來鬥爭」。1949年以前,蔣介石馳騁於整個中國的政壇與沙場,林孝庭說,「他身上所擁有的政治元素與政治細胞是屬於全中國的,而非僅限於台灣」,這樣一位國家領導人物,1949年退守台灣海島之後,他不可能就此甘心丟棄對於「大中國」的情懷與想像,腦中想的必然是希望有一天能夠班師回朝,光復失土,此種思維讓蔣介石始終堅守「一中」立場。
然而美國的想法卻有所不同。林孝庭分析,1949年後美國政府認定蔣介石在台灣不能沒有美方支持與援助,蔣介石僅憑一己之力也不可能獨自反攻大陸,於是就產生了不如讓海峽兩岸成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這些構想與盤算在白宮國安會與國務院已公開的檔案文件裡皆可窺見。
儘管美國骨子裡有意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然而冷戰時期美國需要台灣做為亞太圍堵共產勢力的前哨站,基於彼此之間的盟邦關係,如果兩蔣父子堅持不願接受此種安排,美方也無法強勢力推到底。林孝庭舉例,從1950年代兩次台海危機中可看出,美政府都曾有意施壓國民黨自金門、馬祖等外島撤軍,只要守住台灣與澎湖就好,只不過蔣介石堅決反對,這背後其實可以看見美、台之間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