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從上一個球季開始舉辦「季中錦標賽」,也就是在球季例行賽裡面挑幾場出來,弄成一個短期杯賽,希望為一打好幾個月的漫長例行賽增加一些高潮,而今年也正式定名為NBA CUP。
和歐洲的職業聯賽本來就由很多的杯賽連結起來不同,像NBA這種美式職業聯賽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漫長、一打好幾個月的例行賽,以及短短數周分勝負、緊張刺激的季後賽。雖然說這些比賽的球迷也已經習慣把例行賽當成「生活」,看例行賽是過生活,然而在娛樂越來越多的年代,這種「生活式娛樂」其實沒有話題性,也因此很難出圈。
改善例行賽太過「平常」已成職業聯盟重要任務
如果我們拿F-1賽車來舉例,例行賽比較像是排位賽,比賽的目的就是決定季後的排位種子,很少人會記得某一年的例行賽冠軍是哪一隊(除非像NBA的金州勇士,在2015-16賽季拿下破紀錄的73場例行賽勝利,雖然有人會覺得這一年的勇士會「名留青史」的原因是他們一路狂勝、卻在最終的總冠軍賽輸給克里夫蘭騎士,成為「73勝總亞軍」),季後賽才是真正的「決勝」繞圈賽,但這個排位賽卻占據3分之2以上的球季時間,明顯是非常不合理的比率分配。
太冗長的例行賽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季後賽排位種子確定後,剩下的比賽除非有個別選手有什麼獎項要爭取、或是有什麼紀錄要創造,不然就變成「垃圾時間」。這些年來,大聯盟棒球、日本職棒還有台灣職棒,紛紛巧立名目增加季後賽參賽球隊名額,就是要簡短「垃圾時間」。
當然台灣職棒至今仍堅持將球季分為上下半季,各打一個季冠軍──即使上半球季的冠軍往往到了下半球季打為已經「涼了」,總冠軍賽很容易淪為一面倒「屠殺」的難看局面,甚至可能讓全年度例行賽戰績比上下半季冠軍更好的球隊進不了季後賽,都不能讓各球團放棄在球季賽另掀一波高潮這種「唾手可得」的好處。
為了論證自己理論故意「看錯」數字
那麼NBA在漫長球季搞一個短期杯賽到底對提升票房、收視率有沒有幫助?去年NBA第一次舉辦季中錦標賽,在錦標賽期間,相較於前一年同期的收視數字成長幅度高達26%,賽中也是話題不斷。而到了今年,正名為NBA CUP的季中錦標賽雖然收視較去年下跌了10%,但仍比非NBA CUP場次的尋常例行賽高出7%。
當然任何的改革,你知道的,一定都有反對者,某些NBA的本質迷認為任何職業球隊的目標應該都只有一個,就是年度總冠軍,讓NBA CUP意義不明的比賽,根本就不會讓球隊為此影響全季的調整節奏。而前面提到今年NBA CUP較去年下跌10%的新聞,馬上讓他們喜獲「證據」,大肆批評聯盟搞「季中錦標賽」制度猶如打興奮劑,熱過一陣子當然就會退燒,順便還會提出要提振收視和票房,該走正途「提升比賽競爭強度」。是的,不管哪個領域的「本質迷」都超愛講這種「大道理」,也不管有沒有實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