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暴動,兩地開始人心回歸,不過澳門人回歸的是親北京社團,港人回歸的則是港英政府。值得留意的是在澳門,這些社團慢慢取代了土生葡人的角色,走進體制。
第二個影響因素,是中國「六四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澳門人也並非對政治事件完全無感,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民運,當年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戒嚴鎮壓,觸發20萬澳門人上街抗議。
可是6月9日,中國政府以「反革命暴亂」定性事件後,社團迅速調整立場,社會陷入一片白色恐怖——發起聲援的學生領袖被打、集會組織成員受壓辭職或被解僱。當抗爭成本變高,澳門人開始避免就政治事件發聲。
譚志強形容,「最正確的說法,是澳門人(對政治)沒有太多幻想」。
比起早在1950年關閉深圳邊境的香港,澳門有更長時間接收大陸移民。譚志強說,當時人們偷渡到澳門,主要因為在中國內地「生存不到,好窮困」。但來澳以後臨近主權移交,澳葡政府怠慢管治,「黑社會橫行隨街搶劫,搞得澳門雞毛鴨血。」連生活都過不好,澳門人便少談民主。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曾在1999年,針對港澳回歸民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20%澳門市民滿意葡萄牙統治,但香港則有近65%受訪者認同英國管治。
主權移交是澳門人的盼頭和轉變,他們希望新特首何厚鏵能像其父親何賢一樣,解決治安經濟問題。何賢是澳門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在澳葡時期積極為華人爭權,有「影子澳督」之稱。
1999年12月20日,澳門主權移交中國,解放軍部隊在中午時份進駐,三萬市民夾道歡迎——與香港凌晨時份低調進駐不同,外界普遍相信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舉動,能阻嚇黑社會力量。
根據民調,有56.2%的澳門人對主權移交抱愉快樂觀的心情,而在澳門政府管治一年後,72%人認同社會改變很大。
「不斷發生的社運」與「掩口費」
澳門在主權移交後乘上高速快車,不僅治安有所改善,也因為賭權開放,經濟得到史無前例的增長。根據澳門統計局數據,澳門人均GDP由2001年的15811美元,到2023年升逾4倍、達67529美元。
但在社會富裕的同時,樓價高漲、交通及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也相繼浮上檯面。
社會穩定性,經常成為港澳比較的一個面向——外界普遍評價25年來,澳門儘管衍生各樣社會問題,但未有發生像香港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廖志輝是澳門科普工作者,在碩士期間主力研究澳門工運。他指出,社會過去曾出現多番抗議潮,但它們來得快,消散也快。
這與抗議的訴求和公民社會薄弱有關。廖志輝舉例,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8年「雷曼事件」影響,失業工人多次爆發街頭示威活動;2014年,政府因推出高官離任補償法案,給予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優厚退休福利,觸發兩萬名市民上街遊行、包圍立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