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沒太多幻想」:澳門如何用25年的時間,成為一國兩制「模範生」?

2024-12-18 15:35

? 人氣

澳門賭場。(美聯社)

澳門賭場。(美聯社)

澳門土地面積僅33.3平方公里,是名符其實的彈丸之地。但自它在1556年被葡萄牙殖民之後,數百年來有着許多稱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葡萄牙統治時期,澳門因為忠誠,葡萄牙國王給它封上「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主權移交過後,賭牌開放,林立的酒店賭場金碧輝煌,人們叫它做「東方蒙地卡羅」或「東方拉斯維加斯」。

但是近年,這些美譽很少再被人提起,取而代之是「北京的『乖孩子』」和「『一國兩制』的模範生」。

澳門與香港同作為中國「一國兩制」的實驗場,但澳門在世界的能見度低得多。可是這些年,這個小城不斷被中央點名盛讚,要香港向它學習——學習澳門「發自內心擁護『一國兩制』」、完善國安、「有事多商量、做事多協調」。

過去20年,港府相隔數年就陷入一次政治漩渦:2003年反對《基本法》「廿三條」立法、2012年「反國教」風波、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2016年「旺角騷亂」,以及2019年的因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反修例風波」。與之相比,一早完成「廿三條」立法的澳門,給中國鬧出的亂子少太多。

澳門問題研究專家譚志強對BBC解釋,這是因為澳門政府角色從來都相當被動,「阿爺不出聲我就不做事,一畝三分田,各自去耕作」,而且澳門人「怕亂」。所以當香港局勢變差,有了「壞孩子」在旁,澳門就突然成了「乖孩子」。

事實上,澳門政府和社會之所以相對穩定,受到各種歷史、社會、經濟乃至地緣政治因素所形塑。今年是澳門主權移交25年,BBC訪問多名澳門分析人士、文化工作者及傳媒人,解構這個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是如何被實踐出來?

殖民時代的親北京社團與「代理人政治」

五年前,澳門回歸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戰書在《基本法》座談會上,大讚澳門「正確認識並妥善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他指出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是澳門人「有很強的國家觀念」、「國家認同在澳門擁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栗戰書的這番話被視為對香港的「指桑罵槐」,但他口中的「社會基礎」,與澳門殖民歷史有着深遠的關係,澳門人的和順性格也從此形成。

第一個影響因素,是華人與政治的距離。港澳研究專家譚志強說,葡萄牙殖民澳門近450年,「市民基本上是跟政治隔絕。」

在殖民時期的澳門,基本所有公務員都由葡萄牙派來的官員或土生葡人擔任,華人無法擔任科長以上的職位。所以社會發生大小事,市民依賴有聲望的社團領袖、民間社團幫忙。譚志強形容,這叫「代理人政治」。

1966年5月,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刺激澳港兩地先後在1966及1967年發生「反殖鬥爭」(即「一二.三事件」和「六七暴動」)。但澳葡和港英政府的不同應對,成為港澳政治生態的分叉點——澳葡政府妥協投降,失去統治意志;港英政府堅拒妥協,平亂後大刀闊斧改革社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