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弱肉強食法則壓制─「加害者意識」與貧窮:《1968》選摘(3)

2025-01-01 05:10

? 人氣

然而小田的「被害者=加害者」論,以不同於小田意圖的形式在青年之間流傳。立命館大學全共鬥的支持學生高野悅子的手記,在她自殺後出版成《二十歲的原點》一書。書中她寫道,「面對京大生和東大生,我帶著自卑情結。……一方面帶著優越感,同時又帶著自卑情結;既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處於升學競爭洪流中的高中生,及根據成績被分級的大學生而言,將自己定位成「既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正好符合自己的親身感受。東大鬥爭時,贊成全共鬥而以「造反教師」聞名的東大助教授折原浩,在鬥爭爆發之前的一九六八年四月,對東大生們如此寫道:「諸君能對自己的一流成績感到開心,或能以成為『名門大學』的學生而自豪,原因是什麼?如果沒有苦惱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不存在『非名門大學』,還會有這種狀況嗎?這其中存在問題,想必諸君自己也察覺到了吧。」

面對因經濟因素而無法繼續升學的同年級生時,他們同樣會有罪惡感與加害者意識。當時全共鬥運動的某運動者於二〇〇三年如此陳述:

「那個年頭不繼續升高中的理由,並非不會讀書,或者討厭學習、沒有興趣等,而是家庭環境的影響,那影響很大。」「因為經濟上沒有餘裕,所以很多人打算早點工作,減輕雙親的負擔,但不只如此,有些有必須繼承家業的壓力,那種壓力之大,現在有點難以想像。農家或商店的孩子身上背負著強大的這種壓力。」「今天升學率飛躍式的提升,升學再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因此也沒必要再去感受那種『讓我去上大學』的內疚了。」

儘管身在經濟高度成長時期,他們中學、高中時代的日本尚屬新興工業化國家,仍有許多貧窮家庭的子女。當時的運動者在二〇〇〇年表示,「那個時代,還存在著貧窮這種事情啊」,「繳不出學費等等……無法負擔餐費,結果級任老師瞞著替學生支付,那是個彼此都能理解貧窮之痛的時代。」

日後以赤軍派女性運動家前往巴勒斯坦的重信房子,在一九八三年的回憶錄中談到自己生於小商店的貧苦出身:「〔父親〕說『不要變成那種以金錢解決人類價值的人』,但偏偏他每天都無法籌出第二天進貨的錢,落得我連餐費都繳不出的窘境。……自升上小學起,即便繳不出餐費的孩子總是那幾個,老師仍舊會說『沒帶錢來的人舉手』,我對這種無心的懲罰感到憤怒又悲傷,為了避免這種屈辱,心中不斷思考各種計畫。」

高中畢業後重信進入公司任職,但她仍記得「公司中不斷發生不合理的事情。即便表現得吊兒郎當,大學畢業生就是大學畢業生,即便為了他人認真負責,仍舊被說不過是高中畢業,那道分界線已經決定了人的命運。」之後她進入明治大學夜間部,她回憶道「思考著能否為了他人做些什麼,於是開始參與小型、親切的運動,之後參加學生運動,接著是赤軍派,到現在跨越國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