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抵達時,《財新》的編輯台又比上次見到更空曠了。我曉得,年輕記者們正偷偷溜走,找更光鮮或更高薪的工作去了。她的辦公室還能運作,裝潢稀少。我問她,現在在中國要當醜聞揭發者,是變簡單還是變難了,她則坦承,競爭者如雨後春筍。她說:「我創辦《財經》時,問題在無所取材!唯有《財經》!現在則有太多可取材的了,而你必須判定哪些才是真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到有影響力而全面—成為獲眾人信賴的消息來源。」在缺乏信任的社會中,這是有市場價值的。
「妳靠那樣能存活嗎?」我問道。
「這要看中國的整體情況。若是中國能改變,未來光明,那我們能撐持下去,而且成長很快。」另一種狀況她沒說,而且思索了片刻。接著她繼續說:「我想,要叫中國走回頭路很難,所以我還是心存希望。」此時她在廣州中山大學兼課,接觸到年輕人,叫她重拾活力。「大學生們問我說:『我們曉得當記者很難,那妳為什麼鼓勵我們去當記者?』我說,若是大家都曉得很難,而你一直堅持去做,你會成功的。人人都怕難,所以他們不來競爭。」
對胡舒立來說,決心從頭開始,意義不只在新聞或出版。她忠於那些一開始就激勵她的想法。「我們不想死,我們要的是新生。」她說:「這些年輕人很有自信、很樂觀,是他們在導引我。他們的年紀大約在三十與四十之間,都有創業取向。他們有自信,相信未來。他們信任的不只是我,還信任未來。那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壓力,還是鼓勵。他們說:『我們何不自己來開展?我們可以再次開始。』」她笑開了,說:「當然,對我來說壓力很大。但有時候,你就是得做出選擇。」
*作者歐逸文(Evan Osnos),曾任《芝加哥論壇報》駐北京社長,現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負責政治和外交事務的報導。本文選自作者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著作《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八旗文化∕十週年經典回歸.2025年重新校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