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為凸顯在野黨主導財劃法有多惡劣,而口出胡言、鬼扯一氣者豈止發言人而已,各部會如此行事還真不少,經濟部郭智輝堪稱其中的佼佼者。經濟部如果預算減少,相關政事預算要變少,應該是合理、可以理解;但這要如何跳躍成為「影響國際大廠來台投資計畫」?而且特別提現在最夯的AI、半導體的「如輝達、AMD、美光」?
這些國際廠商來台投資設廠,看上的當然是台灣的科技群聚、晶片(台積電)實力、與全球科技的連結、人才等,台灣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改變、經濟部少了點預算,對這些因素完全沒有影響,為何就會「影響國際大廠來台投資計畫」?坦白說,國際大廠那會關心台灣那些中央與地方之間經費分配的問題,他們有地建廠、供應需要的水電人力即可。
某個角度而言,官員看來似乎在拿民眾會最關心的政事會受影響來「恐嚇人民」。例如勞動部就說如此會影響到對勞保基金撥補千億元,因為全台千萬投保勞工都關心著這事;或是國防部說「影響因應中共擾台」、影響國軍調薪…..,因為全民都關切兩岸緊張、中共是否犯台問題。只是稍微分析就知道:都是瞎說。
經濟學的第一課,或是說為什麼有經濟學這門學問的原因(或是基本假設)是: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分配。看待預算亦同理:預算有限、永遠都嫌不夠,這就是為什麼分配與編列預算時,不僅不同部會間要爭財搶錢,同一部會的不同部門、政事也要彼此爭奪資源、預算。
如果中央預算真的因財劃法修改突然減少3753億,因此要由原有已編列的預算壓縮出經費,從行政院立場出發,要決定部會與政事優先次序,如國防軍事最迫切,一毛都不該減,就砍其它部會;如果千億挹注基金最重要、那也是一毛都不砍,砍其它政事吧。落到各部會也是如是檢討與修改。
那有所有政事都一樣非常非常重要到一毛不能少,或甚至如經濟部、勞動部似乎優先提出要減的可能正是重要、民眾關心與需求度高的政事?如此這般算是「恐嚇取財」嗎?當然,官員如果說出因此必須減少出國考察、行政費用要減少或辦公室不能重新裝潢等,絕對就是爭取不到任何同情與支持。列為優先刪除者,顯然部會或政府認為重要性不是那麼高─例如,內政部就特別對外哭窮,說打詐與反毒「要削減」,好吧,內政部如果覺得這些政事不重要、民眾不關心,就刪減吧。
聽夠各部會的瞎說後,行政院該有一個明確的態度出來:如何因應、調整,讓各部會與政事受到的影響降到最低。既然財主首長確定的說預算不重編,通過的修法又必須執行,那行政院是要以追加減預算處理嗎?是準備增加多少舉債或調高稅收以降低變動?各部會預算的調整又該如何作?不要搞那種「一律減多少%」的懶惰減法,更別想靠各部會隨意喊價亂報影響而回到修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