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腦海中像有一幕幕鮮活的相片閃過,她那一向劍及履及、勇往直前、自律不苟的特質就在我的回憶圖庫中。一位女性科學人要在臺灣、甚而世界的學術舞臺上爭得地位,尤為不易,尤其是上一世紀,年輕的女性科學研究者在男尊女弱的臺灣學術環境中嶄露頭角,當然更為艱難。這樣的學術環境是我與吳妍華初識的開始,但是當時的我並不認識她。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而我倒是想以補遺學術環境曾經的背景,為這一本傳記織就她孜孜耕耘的足跡。巧得是,我常因緣際會地參與其間。
自公正的學術審查中脫穎而出
書中提及吳妍華奪得國科會科學獎:國科會將申請案件送往國外,由幾位院士以及知名的科學家進行複審。那時我在國外負責複審事宜,當我接獲審查案件之際,發現原本臺灣的初審結果,排在得獎名單上的均是在臺灣具資深行政職的男性,亦即審查案件揭露了申請人職位、姓名以及性別等差異。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學術審查方式,因為嚴謹的科學審查並不區分性別以及職位,何況還有申請人的姓名。所以我建議審查委員,這一次審查遮蓋申請人背景資訊,由國外的學者重新審查。結果吳妍華由原本的倒數第二,往前卓升為第二名,國外學者的審查翻轉了初審的結果。這是臺灣第一次真正以學術良窳為標準,讓優秀學者出列的審查開創,吳妍華的得獎,也算開了以學術為競爭標準的第一槍,我們國外的學者因時順勢地帶領了這一個浪潮。
如前所言,當時我並不認識吳妍華,但自此對吳妍華的研究饒有印象。後來我回國,在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擔任尚未成所的籌備處主任,吳妍華前來道謝,原來她已經知道了國科會科學獎的得獎始末。初見吳妍華即感覺出她對學術研究的熱忱,而個性認真卻直爽不阿的特質,也令我眼目一亮。
對期待提升臺灣生科研究能力的我來說,對學術環境的關注,自不能假手他人。我單刀直入地詢問吳妍華,在臺灣做研究有何實際的困難?吳妍華回覆,臺灣要發表論文不容易,學術期刊往往要出刊六個月後才能到研究者的手中,因為資訊慢,臺灣的學術論文時常遭致退件。
學術期刊的延滯,與政府執行採購的過程有關,當時我即前往國科會敦促其改善,祈使學術資訊得以暢通無礙,以嘉惠國內學者,當然這個現象今日早已排除,藉此說明,意在還原上世紀科學研究者在國際競爭上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