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文專文:一部科學成長的競爭史─吳妍華的驚異之旅

2025-01-19 05:50

? 人氣

論文時常被退件的因素也在於論文的撰寫能力仍須改進,吳妍華道出了另一個問題,這牽涉英文書寫以及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的關鍵障礙。我回覆吳妍華,建議她將要投稿的學術論文讓我先看一下,以提供實際協助。之後吳妍華將未發表的學術論文先交予我,我修改之後,讓她重寫。這樣來回幾篇論文,吳妍華進步得非常快,論文發表的質量遽增,說明她一絲不懈地努力與期許獨立成長的人格特質,之後,已經可以駕馭學術論文撰寫的要領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一個有關教育部吳妍華學術獎的故事,也與前述的故事相似,巧的是我又在評審委員之列。陽明大學提交吳妍華為教育部競爭學術獎,但在審查會議中,來自另一所國立大學的某些審查委員表示,得獎的順序已經排好了,連明年度的得獎人是誰居然也出列了,因為均是該校的資深行政職長官。

當時我還頂著歸國學人的帽子,說話也許有幾分影響力。我認為審查不可以私下分配得獎獎項,尤其是掌管學術界最高的教育主責機構,遂建議將所有申請人的資訊全部隱藏起來,必須重新審查一次。或許因為我在國外多年,也擔任過國際上重要學術單位的審查人,我的堅持,大家只能同意。

在喬治城大學做博士後時期,依有身孕的吳妍華(右二)與李育德(右一)和妹妹吳芳華(左一)合影。(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在喬治城大學做博士後時期,依有身孕的吳妍華(右二)與李育德(右一)和妹妹吳芳華(左一)合影。(陽明交大出版社提供)

學術獎項接二連三,登上研究登峰

審查的結果出爐,來自陽明的張仲明與吳妍華前後得到教育部的最高榮譽學術獎,陽明的學術能力打破當時臺大獨尊的態勢。學術能力擴衍並且並不獨厚特定的學術機構,是臺灣學術能力往下扎根的好現象,在這一條重塑臺灣學術環境的路徑上,我因緣際會地參與其中,但巧的是兩次翻轉均是吳妍華出列,這足以說明出她紮實的學術功力。

吳妍華下一個學術顛峰為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我為院士會議中選舉新科院士生物組的召集人。我回臺灣的目的,為的是提升臺灣本土生命科學的競爭力,念茲在茲為孕育臺灣的新秀進入科學舞臺,讓臺灣以學術能力在世界發揚光大。吳妍華在臺灣二十年的學術生涯,以對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研究具有卓越與原創貢獻,學術研究的成績斐然。不過當年的院士競爭名單中,在同一研究領域中尚有其他競爭者,而每一年相似領域的學者不容易同時出列,這是選舉現象使然。

那時陳定信院士尚在世,而陳院士也是我極力支持當選的本土學者,原因在於我感念臺灣學術資源有限,學者的研究環境不如西方先進國家,本土的卓越學術研究者必須獲致當有的肯定。那一年,他原本支持另一位亦是非常優秀的年輕學人,我與陳定信院士商議,為避免同一領域有相似的競爭者,若以兩人相較,吳妍華資歷較深、又涉獵的肝炎研究範疇廣闊,也許是出線的好時機,陳定信院士亦表認同。所以當年吳妍華在第一輪投票即獲得國內外院士的一致支持,當選院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