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客觀評價卡特外交—「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2025-01-03 07:10

? 人氣

美國前總統卡特於12月29日離世享壽100歲,任內推動中國與美國建交。(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卡特於12月29日離世享壽100歲,任內推動中國與美國建交。(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日前(2024/12/29)在百歲高齡去世。他年事已高,而且最近兩年已進入臨終關懷階段,其去世早在預期之內,對世事無甚影響。但輿論對其功過,總不免也要重新評論一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卡特當總統時聲譽很差,只當了一任,是戰後極少數無法連任的總統,而且在連任選舉時,被共和黨里根以壓倒性優勢KO。要論美國總統排名,卡特肯定是從後倒數的那個。他反而在卸任後,多次以「總統特使」及其他各種身分為世界事務奔走而獲得大量歡呼,最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還被譽為「模範卸任總統」。

在台灣,由於卡特主導了中美建交之故,卡特的聲譽恐怕更差,特別是這個右翼思潮復興的年代。反正在網絡上,都一片「老賊死得太晚」的聲音。

在這裡,筆者希望能客觀評價一下卡特的「總統任期」,特別是他在外交方面的爭議。

卡特任期中的外交大事主要有五件。

第一,中美建交與台灣關係法。

1978年12月,卡特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台灣不少人很憤恨卡特「背叛」台灣,現在很多海外的反共人士也指責卡特「與中共建交,促成中共崛起,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這些説法並非全錯,但中美建交必須放在時代的背景下去評價。和中國建立正常關係,尼克松和基辛格才是「始作俑者」,是基辛格搞「聯中制蘇」的大三角大國政治的產物。況且,當時的台灣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當時台灣的蔣經國政權代表的是整個中國,即聲稱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因此,對當時美國來説,並非中國和台灣二選一,而是共產黨政府和國民黨政府二選一。卡特背棄的最多是蔣經國政權。

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個政權,誰才能更代表中國?無論從人口面積和國際影響力來説,都不是同一個等級的。而且,中共代表中國,在當時已是大勢所趨。1971年,中共在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表決中贏得對中國的代表權,「把蔣介石的代表趕出去」,承認國民黨政權的國家如雪崩一樣,紛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就連日本也早在1972年和中共建交,美國實際上是比較遲的一個。

在和中國建交的同時,卡特也沒有拋棄台灣人民。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國只是「認識到」(acknowledge)而不是「承認」(recognize)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卡特還向國會提出了《台灣授權法》,最後在和國會的磋商商議中,簽署了國會最終制定的《台灣關係法》。後者特別要求美國「向台灣提供防禦性質的武器」,並「維持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正是這些文件,成爲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石,在以後幾十年直到現在,保障了台灣的國際身份和台灣人的國際參與,以促進兩岸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