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2025,數學上有 2025= (1+2+3+4+5+6+7+8+9)² 的巧合,但願不僅是趣味,也是期許。人類歷史上的各種進步,總是進2退1,以緩慢、甚至顛跛似的算術級數方式前進。幸而二戰後,因科技帶動物質進步,再帶動心靈進步,期望自2025 後,全球人類的心靈開始以幾何級數方式成長。
全球人類,就包括你和我。
如何達成心靈成長?最近(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獎者,寫的2本書《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給出了部分答案。
新年應該向前看、向上看,但上周還是出現許多負面訊息。包括賴清德的談話,柯建銘的放話,與高安國、柯文哲案等。使我們在號召正能量中,又無法避免有些沉重。
《人口論》無法預知科技進步●無能脫離階級意識
馬耳傻思(常譯馬爾薩斯)在19世紀初提出《人口論》與同時興起的「國家主義」互動,激盪出一系列「生存空間」「地緣政治」「戰略地理」…思想,不僅促成了2次世界大戰,至今普丁壓迫俄羅斯人民侵略烏克蘭,許多政客與其幫閑不斷鼓吹兩岸戰爭,都是這個「傻思」輾轉的遺緒。
馬耳傻思的《人口論》是指糧食生產只能以算術級數方式增加,而人口數量是以幾何級數方式成長,二者的差距將導致糧食匱乏和大饑荒等災難。再與當時各種帝國主義論者呼應,導出為了「愛國」,國家必須擴張掠奪,必須戰爭,必須先占有利地理位置以贏得預期的戰爭。
《人口論》是19世紀前全球普遍的「表象」,並不能算全錯。且他率先嘗試基於數學概念的「數量歷史方法」,就像亞理斯多德一樣,即使理論是錯的,但在「方法論」的貢獻不可忽視。(請參見本專欄《亞理斯多德─以學生為中心的全能老師》)
馬耳傻思與當時的帝國霸權論者,最大的失誤有二,第一,是無法預知科技的進步,可以解決糧食匱乏,國家可以不必掠奪而生存。第二,是沒有能力體會當時階級社會的全貌,各國全部是由極少數的統治階級與絕大多數人民階級所組成。而統治階級心理,人民只是奴工、炮灰,與牛馬無異,并不瞭解人民也會發展出「金字塔需求」。(請參見本專欄《為何大陸人民一定會自主向前走?金字塔的解答》)
二戰之後幾次「綠色革命」,全球糧食生產總量已經超過人口需求,若是國際和平且自由流通,已經不會有匱乏現象。同時,各種其他民生必需品的生產科技也大躍進,只要是經濟自由化的國家「物質需求」基本上可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