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2025台灣民主之謎─賴清德為什麼言行不一

2025-01-06 06:30

? 人氣

當前科技進步的發達國家,人口不但沒有幾何級數成長,反而紛紛自動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答案就在「人類需求金字塔」,經由我在臺灣40餘年的實證研究,確認了人類有 3層需求,與一般性實證參數:

最基層:物質需求,即食衣住行、生命財產安全,願意滿足於此的人約為35%。

中階層:心理需求,主要是人權意識、社會價值,生命尊嚴,願意到此滿足的人約為55%。

塔尖高階層:榮譽/權力需求,又包括一體兩面的「使命感」或「控制慾」,願犧牲奉獻、或不計手段追求的人約為10%。

我的父母前半生生存艱困,在戰爭中搏命抵抗,或是流浪逃難,是史上人民的標準樣本。只有卑微的追求「生命延續」,加上醫療環境低落,子女倖存率低,只能多生。

經濟自由化的國家中產階級較能自然成長,物質需求滿足後,極大多數的人民開始有心理需求。

我們這代經歷過辛苦謀生,從社會底層爬到中產階級,其實也才有機會理解「養比生的責任更重」,為了創造「尊嚴生命」,選擇生育更為謹慎。加上養兒防老觀念淡化,女性解放促成晚婚晚育…形成周折但必然人口反減的結果。

《人口論》在人類資源不足,必須弱肉強食的時代,是個存在的「框架觀察」,但在今天,已經是個「傻思」。

今年諾貝爾經濟獎●看到了科技、簡化了制度

採用「數量歷史方法」,我們可以發現二戰前,各國只要有10年沒有戰爭,就可稱為盛世,而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維持30年以上和平。戰爭固然常屬對外,但因統治階層你爭我奪的大量內戰或清洗整肅,也給無辜人民帶來慘重災難。

臺灣已經70餘年沒有戰爭,戰爭與人類的心靈成長互為因果。當前臺灣是中華史上最幸福的一代,我們要將這種和平的心靈成長,因感恩而感染給全球更多的人民。

最近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恰巧就頒給這個主題,3位得獎者的2個主要理論,《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就是證實本文第一項觀點。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歸結為民主與專制的差別,則顯簡化。雖然他們知道「民主不是萬靈藥,引入民主是非常困難的。」卻沒有看清全貌並找到解決方案。

譬如他們舉出最重要的例子是橫跨美墨的邊境城市諾加利斯(Nogales),國界線將此地一分為二。外在條件都相同,但北邊美國居民相對富裕、壽命較長,南邊墨西哥卻深陷貧窮和犯罪橫行。他們本意是想證明是民主與專制制度的不同,但墨西哥也是實施民主制度,真正的關鍵點是什麽?

「制度」與「利益分配」的組合●訓政有被動、主動之分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國父的:「軍訓憲─國家階段式發展」論。亦即國家發展是一種整合「政治制度」與「政治利益分配」的組合狀態。其中「訓政」階段最關鍵,就是仍有強人,尚未完全還政於民,但國家目標已經包括了分配人民利益。(請參見本專欄《軍訓憲─國家階段式發展•對人民最有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