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日前爆出的史上最大非法營建廢棄物傾倒案,可說是「國土破壞新里程碑」。多達九十一名涉案人士,把良田與漁塭當成垃圾桶,讓混凝土塊、鋼筋、磚瓦和柏油塊等建築殘渣大剌剌地闖入我們的土地。這些環保犯罪集團早已熟稔利用政府監管的縫隙,連環境部長到七股現勘都不禁搖頭說「怎麼可能有這種事!」看來,這些犯罪者不只在田野上「打洞」,也在行政機關的法令與協調之間「打洞」。政府單位的層層關卡,就像一張已被掏空的破網,雖然名義上有規範、有監控,但面對二十秒即可偷倒一車廢土的「快倒部隊」,顯然毫無招架之力!
要知道,非法傾倒營建廢棄物早就是台灣土地的老毛病,可政府似乎一直抱持「讓子孫承擔」的超前部署策略。這些廢棄物,就像從北到南的漂流瓶,裡頭裝滿混凝土、磁磚與柏油塊,任其在各地的山區、河川、漁塭隨波逐流,只待下一場豪雨或土石流接手清洗,好像自然能替地方政府把後續問題「一併解決」。而台南地檢署則不斷地「勞師動眾」,花了五個月派員在七十八處搜索,才終於逮到幾名首要嫌犯。究竟是犯罪集團過度囂張,還是公權力過於「佛系」?兩者似乎兼而有之。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對「土資場」或「廢棄物處理設施」本就極度排斥,地方民眾亦視之如洪水猛獸,發展方案稍微露面,就能引發陣陣抗爭。於是,高喊「我們要有去化管道!」與「不要在我家後院設垃圾場!」形成鮮明對比,直接鞏固了一條「垃圾不落地,但落他人地」的完美運輸線。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近年來的光電熱潮,原本應是綠能與環保的象徵,卻被人發揮到「回填廢棄物再賺一筆」的極致。魚塭下方躺著水泥塊、磁磚屑,再上面架起潔淨的太陽能板,彷彿綠能也能脫胎於骯髒廢土之上,堪稱「綠色循環經濟」的顛覆典範。當環境部長親眼看見廢土下的鋼筋碎塊時,那驚愕的表情,就像是突然發現童話故事裡原來有黑暗面,卻已來不及回頭。
營建廢棄物與光電場基地的「共生關係」,在台灣逐漸演變成一個公開的秘密。這種一案多利的模式不僅為業者創造了巨額利潤,同時也暴露了地方政府在監管上的重大漏洞。事實上,這些光電場大多數是在地方政府的核准下設立,而且絕大多數光電場案件免於環境影響評估(環評),這無疑減少了對該項目潛在環境影響的公開審查與監督。
這種監管上的疏漏引人深思,是否僅是因為地方政府「力有未逮」,即能力不足以發現和處理這些違法行為?或者是有更深層次的「蓄意放水」,即地方政府因某些利益考量而選擇忽視這些違規行為?從多起案例中警員涉及通風報信被逮的事件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可能不僅是單一的行政失誤或無意的疏忽,而是系統性的監管失靈,涉及到行政機關內部與不法業者之間可能存在的不當聯繫。
面對違法廢棄物亂倒的弔詭現象,若再不正視此等噬地亂象,台灣恐怕不久後就會成為一塊「名義環保、實質垃圾」的島嶼。當後人回顧這段歷史,八成會感嘆:原來,所謂的「美麗寶島」,也曾被大量營建廢土淹沒過。屆時,能不能挖到乾淨的泥土種菜、養魚,可就只能看老天是否還留給我們些許寬恕的空間了!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