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家事 VS 男人的家事
也有網友稱這是「買一台洗碗機就可以解決的事」,但學者認為沒那麼簡單。
「買了洗碗機,那誰要把碗放進去?」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晉芬說。她說,家務的問題是在於「你要不要參與?」,即使有方便省時的家事工具,責任歸屬仍存在明顯的性別框架。
張晉芬2007年發布並被多次引用的論文指出,洗衣、烹飪、育幼被認為具有女性特質,容易被歸類為「女人的家事」;修理壞掉的家電、居家修繕等,則被視為「男人的家事」。由於「男人的家事」在生活中出現頻率較低,因此性別化的家事分工,女生註定會負擔更多家務。
她說,現代職場女性能付錢減輕家務壓力,例如將小孩送往課後安親班,或購買外食減少烹飪洗碗時間等,但這些育兒、洗衣煮飯等「女人的家事」,仍然被期待由女性來完成。
現代雙薪女性只是多了「用錢解決」的選項,能讓自己不要付出實際的勞動力,但仍無法擺脫「這些家事由女性負責」的社會期望。
這種性別定型也反映在教育系統裡。在1990年代以前,男學生上工藝課,女學生上家政課。之後,隨著性別平等觀念逐步推展,教育部取消男女分科,所有學生都必須上「家政課」以及改名為「生活科技」的工藝課。
在台灣南部一所國中國中擔任家政課老師25年的林老師對BBC中文說,她剛開始教書的頭幾年,偶爾遇到男學生表示「我爸爸說進廚房是女人的事」,但隨著性平教育和社會風氣轉變,現在同學們不論性別,對於家政課縫衣服、煮菜等項目,都興致勃勃地參與,覺得比閱讀紙本書的正課來得有趣。
但林老師坦言,不管學校教育怎麼與時並進,孩子對於家事分工的認知還是更取決於家庭教育。
「我在課堂上問學生,家裡誰負責做家事?一直以來的得到的答案都是:由媽媽主導。」
為何職業婦女怨氣更大?
「早期的媽媽都是心甘情願,默默的。現在都是雙薪家庭,你有在賺錢、我也有在賺錢,家裡是大家的,當然就必須要分工。」育有一雙兒女的林老師說。
美國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的《第二輪班》於1989年出版,她指出當代職場女性白天在公司處理公務、下班回到打理家務,回家持續上「第二輪班」。
目前台灣雙薪家庭約佔六成,但家事的責任仍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價值主導。根據2019年台灣主計處資料,35至44歲婦女每日平均從事無償家庭工作的時數,是同年齡男性的三倍。
台灣大學社會系2023年論文也顯示,在家庭中,妻子家務貢獻度整體高達71.22%,以性別意識程度強弱分組,贊同傳統價值的女性,負擔八成以上的家務,而最在意性別必須平等的女性,也還是要做六成的家事,無法與男性真正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