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987年,我在台北市參加一場講習,主講人是台大教授李明,他提到他在美國的大學任教時,有一年美國國務院將尼克森總統的白宮資料解密,開放外界可以閱覽。李明教授在第一時間就去閱讀了當時尼克森總統與季辛吉國務卿之間有關針對台灣的談話紀錄,大意是尼克森總統表示: 「等蔣介石過世後,我們要讓台灣年輕本土的政治人物掌權,不再企圖要反攻大陸,讓美國與中國大陸建關係正常化之後,穩定發展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不要再讓蔣介石從中阻擾。」
隨後,李明教授專程返台,先面見了李煥,再由李煥安排見了蔣經國,李明教授將尼克森總統的談話重點,完整地向蔣經國報告。後來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之後,就開始大量重用台籍的政治人物,在中央與地方擔任要職,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吹台青」的緣由。所以蔣經國是本土化最重要的推手,後來蔣經國宣布解嚴,深化了台灣全面的民主化。
1992年,我在小金門服役,在陽山的山頭上有一座蔣經國的銅像,是依據他在八二三炮戰期間來到小金門視察帶著鋼盔的照片所建的銅像,讓戰地的軍民同胞們永遠懷念。1949 年10 月25日的古寧頭戰役,共軍發動約將近一萬名解放軍登陸古寧頭及大金門,與國軍爆發激烈的戰鬥,第二天大小金門戰事仍在進行中,蔣經國冒著生命危險,搭機抵達金門,與前線官兵同甘共苦,鼓舞了戰地的士氣,並扭轉了戰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古寧頭戰役的勝利,帶給了中華民國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契機。
1958年,爆發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在炮戰前蔣經國就已經來到金門視察多次,炮戰直到10月13日中共宣布停火兩週,但是不及兩週,在10月20日中共又恢復砲擊。蔣經國於10 月21日,不顧幕僚與家人之勸阻,在砲擊聲中再次飛抵金門機場。從機場到司令部的路上,觸目所見都是斷垣殘壁與遍地屍體。當日晚上蔣經國隨即搭乘小艇抵達小金門,與時任師長的郝柏村在后頭灘岸據點碉堡中會晤,暸解戰況。
一江山島戰役發生於1955年1月,中共砲擊並登陸一江山島。2月在美國第七艦隊的協助之下,撤離1萬多名平民及1萬4千多名國軍及游擊隊,然而蔣經國則是搭乘最後一艘軍艦離開大陳島的人,與軍民同島一命,真正做到了生命共同體。蔣經國這種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冒險犯難的勇敢精神,在台灣當今的政治人物裡, 應該無人可以堪比。
*作者為自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