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使館官員也曾警告美國智庫,不要太常邀請講者談論與台灣、香港或西藏相關的主題。舉例來說,曾有智庫專家接待民主進步黨訪問團後,中國使館表達不滿。美國智庫也曾因拒絕在另一場活動撤回對台灣講者的邀請,中方憤而取消這家智庫接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機會。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中方賓客對與台灣關係密切或接受台灣贊助的智庫敬而遠之。一名專研台灣和兩岸關係的專家發現,中方官員通常不和他往來,有一次,台灣官員出席的活動和美中重要官員亮相的活動撞期,中國使館要求智庫更改前者時間,智庫拒絕,最後兩場活動同時舉行。
不過,有智庫學者坦承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會「自我審查」,特別是造訪中國時。一名學者坦言,自由進出中國攸關他的生計,「我從未說違背自身觀點的話,但我的寫作風格沒那麼尖銳」。
對專家學者而言,如何稱呼台灣官員也很敏感。一名專家觀察,所屬單位活動邀請函上,不會稱中華民國駐美代表為「大使」,但他在活動上仍以「大使」稱呼駐美代表。另一名學者提到,在涉台議題上,「私下談話我會稱總統蔡英文,但在公開場合我會維持中立,確保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能接受」。
影響美國輿論
該報告也列舉了一系列中國活動的實例,包括合法的遊說活動,與檯面下的「強制或腐敗行為」,像是施壓中國留學生監視美國校園的中國同行。中國在美國的華人社區積極發揮影響力,不管是批評中國或支持台灣的聲音都被壓制。中國當局的具體做法是派人到美國直接對有關人員施壓,甚至向他們在國內的親人施壓。
報告指出,雖然美國法律禁止外國直接參與選舉,但在極少數情況下,中國利用私人公民或公司利用了美國法規的漏洞。美國政治社會學者戴雅門就發現在州和地方層級,外國政府和組織對地方和州政府競選活動捐款不違法,孔子學院也為中國政府提供進入美國學生團體的機會。學者建議,聯邦政府應該加強管制,大學對孔子學院的學術自由與透明度也應該進行更嚴格的監督。
在智庫方面,報告引述研究人員,學者的報告,發現中國外交官和其他中間人經常試圖影響學者在美國境內的活動。中國開始在美國建立自己的智庫的同時,也一直限制著美國智庫在中國的運營數量和規模。並且對美國智庫研究員進入中國和接觸中國官員進行限制。
由於美中交流並不對稱,報告建議,美國聯邦和州政府應該堅持對等,在美國的中國學者應當與在中國的美國學者受到相同的限制,美國政府甚至應該拒絕他們的簽證。報告指出,作為一個民主社會,美國不應容忍對言論自由的侵犯,不應忍受對中國分析的學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