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飲食研究發現 顛覆飲食文化

2015-11-09 10:06

? 人氣

老饕們先別急著氣餒。(取自Pixabay)

老饕們先別急著氣餒。(取自Pixabay)

世界衛生組織(WHO)先前宣布加工肉品、紅肉可能含有致癌風險後,令不少老饕為之心碎。但廚神當道澳洲版(MasterChef Australia)第2季冠軍廖亞當(Adam Liaw)指出,老饕們先別急著氣餒,近幾年來有不少令人為之振奮或深具突破性的飲食研究,科學家們甚至還找到了第6種味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紅肉有益健康?

根據800份研究報告,WHO 10月26日宣布:香腸、熱狗、培根與火腿等加工肉品確實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和香菸、酒精同列人類致癌因子分類表的「1級」,確定為致癌因子。牛、羊、豬等哺乳動物的紅肉則被列為僅次於前者的「可能致癌因子」,引起哀鴻遍野。

紅肉的確是血紅素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深受健身、愛美人士的喜愛。WHO的這份報告打破了「紅肉有益健康」的概念,顯示紅肉並不是多多益善。

不過,這也不代表老饕們必須得忍痛「戒肉」,攝取量、吃肉頻率、烹飪方法都是紅肉及加工肉品是否增加罹癌風險的關鍵。專家建議,不要頻繁、過量地攝取,每周吃1至2次紅肉即可,並搭配大量蔬菜、避免攝取過量肥肉。

加工肉品。香腸。(Pixabay)
加工肉品:香腸。(取自Pixabay)

味覺有六種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7月在《化學感官》(Chemical Senses)期刊發表研究指出,除了鹹、甜、酸、苦和鮮味(umami),還有第6種味道,被命名為「Oleogustus」,來自拉丁語,可理解為「脂肪味」或「油脂味」。

「油脂味」聽起來一點也不稀奇,因為我們自認為很熟悉這種「味道」。但研究人員指出,「油脂味」來自非酯化脂肪酸(NEFA),人們常常將其和口感、香氣搞混。當我們吃蛋糕、橄欖油、堅果時可嘗到一點油脂味,若想深刻體會何謂油脂味,可以試試臭掉的起司。

若想深刻體會何謂油脂味,可以試試臭掉的起司。(Pixabay)
若想深刻體會何謂油脂味,可以試試臭掉的起司。(取自Pixabay)

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發現了第5種味道「鮮味」,徹底顛覆了食品業,雞湯塊、洋芋片等食品都搶著和鮮味沾上邊,池田後來更取得味精的專利。

107年後,第6種味道「油脂味」終於現身,但研究人員預期,油脂味對食品業的影響有限,不像鮮味一樣具有革命性。不過,毫無疑問的是,油脂味將可讓我們嚐到更美味的奶油、牛奶和人工香料等食品。

基改食品比想像中安全?

從1996年首次上市以來,基改食品的爭議不斷,被認為不夠安全、可能引起過敏等等,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2014年底的一份研究透露:基改食品也許比想像中安全許多。

目前,90%的基改食品都被拿去當作家禽、家畜的飼料,也就是說,基改食品已被超過1千億隻禽畜當作三餐吃下肚。UC Davis分析了29年來的龐大資料,初步結論是:基改食品和非基改食品一樣安全、營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