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賈忠偉觀點:「日俄戰爭」與美國攻打日本的《橙色計畫》

2018-12-23 07:00

? 人氣

日俄戰爭後日本被目為「黃禍」。(澎湃新聞提供)

日俄戰爭後日本被目為「黃禍」。(澎湃新聞提供)

在「日俄戰爭」中歐美列強各自選邊站

經過多年的失敗與延宕,1904年8月15日在美國政府的監督下重新啟動了巴拿馬地峽運河的開鑿工作。但這一年的2月爆發了「日俄戰爭」。最初美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實際上與英國連成一氣,偷偷站在日本的背後,以對抗俄德法三國的聯合陣線。原因是美國與英國擔心俄國戰勝之後會改變遠東地區的戰略均勢,因為早在189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約翰․米爾頓․海伊(John Milton Hay,1838~1905)就曾經對外提出「門戶開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希望能與列強共享在中國與遠東的利益,而這個政策的最大威脅,就是國土與中國相接的俄羅斯帝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開始將日本當成假想敵

只不過戰爭才剛開打不久,美國就驚覺絕於日本的進步神速,雖然鹿死誰手還說不定,但是為避免1897年6月6月16日,因美國和夏威夷在華盛頓簽署合併條約,結果導致美日雙方海軍在檀香山(夏威夷首府──Honolulu)外海相互對峙的危機再度爆發(註一)。

1904年4月,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的阿德納․羅曼扎․查菲中將(Adna Romanza Chaffee,1842~1914)即根據(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總統的指示,於「陸海軍聯合委員會(1903年7月17日成立)」中重新修訂了在1897年由海軍戰爭學院所擬定的一項對日作戰計畫,並擴大制定為--《橙色戰爭計畫》(War Plan Orange,簡稱:《橙色計畫/方案(或稱:橘黃計畫)》),這是美國首次將日本視為「假想敵(opposing force)」。

隨著時間演進,美國在二十世紀20~30年代也陸續制定的一系列「假想敵國」作戰演練計畫,其中《紅色計畫》針對英國、《黑色計畫》針對德國、《綠色計畫》針對墨西哥、《黃色計畫》針對中國、另外還有應付本土境內突發叛亂的《白色計畫》。這一系列作戰計畫,除了《紅色計畫》有其特殊的歷史因素外(註二),其它大多都只是指導軍隊戰備和訓練的紙上作戰演練。但針對日本所制定的《橙色計畫》,卻始終放在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上,而且經常根據實況不斷的研究、修改,不過進攻日本本土的最後階段和作戰內容卻從沒有改變過。之後隨希特勒重整軍備導致歐洲戰雲密布、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造成亞洲局勢動盪,美國陸海軍聯席會議緊急在1938年2月再度大幅修訂了《橙色計畫》。

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向俄國發動攻擊。(作者提供)
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向俄國發動攻擊。(作者提供)

5月國會通過新的《文森․特拉梅爾法案(Vinson-Trammell Act)》,批准追加建造總噸位40萬噸的69艘各型船艦。為了提供這些艦隊完善的後勤支援,一份由參議院提供的報告指出,美軍應該在太平洋的中途島(Midway Islands)、威克島(Wake Island)和關島(Guam)等地構築更多的軍事基地。《文森․特拉梅爾法案(Vinson-Trammell Act)》最早是在1933年,由眾議院海事委員會(後來改成:軍事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Carl Vinson,1883~1981)所推動制訂的一個長遠的海軍建設規劃,法案要求到西元1942年為止,美國海軍新造船艦不得少於102艘。由於對美國海軍的發展貢獻良多,因此卡爾․文森被美國人稱為「兩洋海軍之父」(The Father of the Two-Ocean Navy),1980年正式下水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 CVN-70)」就是以其名其命名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