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臺灣政工情治,制衡陳誠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前,先由陳誠坐鎮臺灣,以臺灣省主席兼東南行政長官的身分,對於陸續撤退來臺的國軍先行繳械,大力整頓,重新整編後,再給武裝。陳誠因此躍上臺灣國軍之王座,也讓臺灣在中國大陸風雨飄搖的敗局下,得以穩定下來。
等到蔣介石退守臺灣以後,此種現象反使他有所顧忌,但無可否認的事實是,蔣介石治臺又全賴陳誠打下根基。那時陳誠在臺灣軍政各界的聲望和勢力如日中天,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蔣介石雖然不樂見,但須重用陳誠、利用陳誠,因此給予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人物職位—副總統兼行政院長,以借力使力,順利統治臺灣。
蔣介石是具有「帝王傳子」封建思想的領袖,在蔣經國和陳誠兩人之間,如何取捨?便成為蔣介石治臺的最現實問題。陳誠在軍政各界的勢力已成氣候,蔣介石的統治權術就是讓兩人互相牽制,最後由蔣介石居高臨下,予以操控,形成三角架構。蔣介石身為總統之尊,居於最高領袖之高位;陳誠掌控軍政各界的實權;蔣經國則利用軍中政工和情治系統,制衡陳誠的勢力。
蔣介石在臺北宣布「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的當天,立刻親筆手令:派蔣經國負責主持軍中政工重建,迅即恢復「國防部」總政治部。明眼人皆知此項人事命令是用來制衡陳誠在軍中的龐大勢力,當然不為陳誠所樂見。
蔣介石任命蔣經國為「國防部政治部主任」,往後,國軍各部隊都層層設立政工機關,任務是主持軍隊的政治思想教育,考核官兵思想,防止投敵逃亡,防止軍中人事及財務的腐化,以達成建軍整軍之目標。尤其規定:「沒有政治部主任副署的部隊長命令無效。」循此制度,蔣經國透過政工運作,實際上達成了制衡陳誠在軍中獨霸的局面。
為了培養及訓練政工軍官人才,一九五一年七月,蔣經國在臺北市北投區的復興崗,正式創辦「政工幹校」,從此,具有專業訓練和忠黨愛國的政工人員布滿軍中。在臺灣,國軍擺脫了在大陸時期「內部貪汙腐化」的惡劣形象,塑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此為蔣介石的創意和蔣經國的業績。
領導榮民,興建東西橫貫公路
一九五七年三月,美軍顧問團上士雷諾槍殺了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少校學員劉自然。由於美軍在臺灣視同外交官待遇,享有「治外法權」,當美軍顧問團軍事法庭判決雷諾無罪,引發臺灣輿論和群眾群起而攻。判決次日,憤怒的群眾搗毀美國大使館和美國新聞處、撕毀美國國旗,又打傷美方人員。美國認為這個事件是蔣經國所領導的救國團所策動,公開指責蔣經國為「反美分子」。
為平息劉自然事件,蔣介石不得不讓蔣經國暫退幕後避風頭,於是任命蔣經國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的身分,領導榮民興建東西橫貫公路。一可貫通臺灣的東西交通,在軍事上東西支援,保衛臺灣;二可排除中央山脈的阻隔,在經濟上發展東部經濟;三可充分利用榮民的充沛人力,在社會上解決榮民的生計問題,有助社會安定,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