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核養綠」公投通過,行政院指出不再設定二○二五年為「非核家園」期限,但總統蔡英文仍強調能源轉型改革不會退縮。台灣的能源政策何去何從再掀熱議。
核能發電量連續三年下滑
近日國際能源與核能產業分析師、政策顧問施奈德(Mycle Schneider)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在台發表專題講座,聚焦於施奈德擔任召集人及主要作者的《二○一八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報告指出就世界趨勢而言,排除中國後,核能發電量連續三年下滑,反之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持續增長。施奈德在英德法皆有顧問經驗,近年也與其他專家共組「首爾市國際能源諮詢委員會」。台灣此刻面臨能源政策轉型、革命,更需借鑑國際經驗。
為此,《新新聞》專訪施奈德談核電發展趨緩的原因,並分享世界發展再生能源的現況,以下為訪談紀要:
新新聞(以下簡稱新):對台灣面臨核一廠是否除役有什麼建議?
施奈德(以下簡稱施):全球目前有十個反應爐完全除役且回歸綠地,台灣應參考各國案例,嚴謹評估每個反應爐的經濟利益及財務,包括延役成本,跟其他能源選項對比,何者更符效益,而且數據不能只參考有切身利益在其中的台電。
新:為什麼各國核電發展趨緩?
施:新建核電廠因安全要求、品質控管愈趨嚴格,除了造價較貴,也會導致施工延誤,又拉高造價,難與其他能源競爭。
核電長期規畫不符需求又缺乏彈性
舉例而言,新建太陽能發電廠可達到每MWh三十美元的電價或更低,甚至因競標達到低於每MWh二十美元。但英國興建中的欣克利角C核電廠(Hinkley Point C),每MWh保證電價達九十二.五英鎊(約一一七美元),價差相當大。
即使延長現有核電廠年限,經濟上也面臨很多挑戰,包括營運費用高導致競爭力低。印度新蓋太陽能電廠已比燃煤發電更便宜,許多美國再生能源廠在經濟效益上取代核電或燃煤,導致很多核電廠比預期更早關廠。
各國也發現大型核電廠從規畫、完工到發照,動輒需要十到三十年,太陽能電廠則一年內可完工啟用,長期規畫已不符需求,欠缺彈性。我甚至還沒提台灣核電廠有靠近地震帶、人口密集等安全議題,核電不符經濟效益就不具吸引力。與其投資核電廠不如用於提升能源效率或做再生能源,否則就是助長氣候暖化的幫凶。
德州目標太陽能及風電支應大部分用電
新:擁核者常以「貴又不穩定」否定再生能源,世界趨勢仍是如此嗎?
施:十五年前再生能源很貴,○九年至一七年,太陽光電發電均化成本降低八六%,風力發電降低三分之二。根據投資銀行瑞德集團(Lazard)一八年最新預測數據,未經補貼的風力發電成本每MWh二十九至五十六美元,離岸風電每MWh九十二美元,都低於核電每MWh一一二至一八九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