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麥擱ㄚ捏打我媽媽」明明痛恨爸爸動手打人,但他長大也成了加暴者?

2016-02-19 16:20

? 人氣

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像一座大山,守護著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但是,如果這座大山陰晴不定、烏雲罩頂,甚至經常口出惡言、拳腳相向,在孩子心中,將會累積多少的驚惶和不安?    

許多研究都指出,童年受虐的孩子通常有著強烈不安全感,容易焦慮不安、畏縮、暴躁、害怕、過度討好,因而發展出不信任別人、孤立、適應力差、攻擊性、衝動、易怒、生悶氣、悲傷、絕望、消極被動、敏感、神經質、自責、自尊心低落的個性,影響到未來的社會適應和人格成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外,他們也比較容易出現學業成績不佳、人際關係困難、輟學、逃家、自殘、叛逆、違規犯紀、參加幫派、藥 物濫用、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網路成癮、反社會等行為。還有些孩子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痛苦害怕的記憶反覆在心裡或夢中重現,變得過度警覺、容易受驚嚇、刻意躲避可能促發創傷記憶之情境或刺激、對外界麻木冷漠、對社會不抱希望、對未來缺乏信心,因而常有憂鬱、自殺意念、暴力傾向、人際關係困難等問題。

現代生化與功能影像學的研究已證實,在長期受虐的壓力下,兒童腦的邊緣系統(掌管記憶與情緒反應)及下 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生理賀爾蒙回饋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會受影響,腦中的杏仁核(掌管情緒反應)會萎縮且對皮質醇(cortisol)反應,而在被收養後良好的親子關係下成長,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異常可以復原。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受虐兒的心理/精神創傷反應是有生理應對的變化的,更提示我們不應輕忽虐待與疏忽對孩子的影響。

受虐兒長大之後,將變成怎樣的父母?

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基礎時期,如果經常遭受虐待或冷漠,形塑了負面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當他們長大之後,將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更重要的是,當他們結婚生子、成立家庭之後,又會變成什麼樣的父母?過去童年的陰影,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是否會影響到跟下一代之間的親子關係?

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美國的追蹤研究顯示,童年曾經遭受虐待的父母,對孩子施虐的比例是一般父母的三倍。這顯示家庭暴力有可能代代相傳,形成惡性循環。美國還有一項研究驚人地發現,家庭暴力有可能延續到八代。臺灣在2008年,也曾經發現雲林有一個連續四代的兒虐家族,每一代都有家庭暴力發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

● 童年時缺乏被愛、被照顧、被尊重的經驗,長大後可能也不懂得如何愛人、照顧人和尊重人,只能一再複製疏離和孤單的情結,不斷在親子之間流轉。

● 童年時因為受虐而充滿怨恨,長大後很可能會不自覺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行徑。無法信任這個世界,只要遇見痛苦或挫折,就習慣以暴力回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