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前後任市長對台中山手線計劃看法不同,偏偏前任市長林佳龍敗選後接任交通部長,外界因而把山手線爭議視為新市長盧秀燕與林佳龍之間「龍燕之爭」的延長賽。
山手線爭議成「龍燕之爭」延長賽?
在山手線計劃上,外界是看到一個非常詭異、不同過往的情況─一個大型交通建設計劃,竟是地方不要、中央拚命強塞;但地方不要倒也不是完全基於專業因素,只是不願負擔經費,如果中央全額負擔,就是「不要白不要」。而中央原本審查順利,一付非作不可樣子,但選後換人執政後就有問題,儼然是回歸專業。至於林佳龍接交長後,又一付非支持自己當初推動的計劃不可,搞得外界一頭霧水。
如果撇開所有政治干擾、穿透黨派之爭迷霧,山手線該推動與否最重要、甚至唯一因素,應該是成本效益、需求高低,因為大部份軌道建設都有所謂「容易生但難養」的特性,所以還是該先看計劃效益。
所謂的「大台中山手線」計劃全稱為「大台中地區山海線鐵路雙軌高架化建置計畫」,是林佳龍擔任市長時所提出;簡單的說其構想,就是因為台中鐵路系統被山線及海線切開,此計劃就是把山海線用「上環彩虹線」與「下環微笑線」連結,同時把環線中的台鐵軌道高架化,全部完成後可建構全程77.2公里環狀軌道系統,串連台中29個行政區中包括山海屯及市區等共15個行政區。
回歸專業看,山手線效益疑慮深
山手線是林佳龍市長任內力爭而納入前瞻計劃,盧秀燕上任後擔心排擠其他交通預算,因此說除非中央全額負擔經費,否則要先停建山手線。林佳龍接任交長首日就「電」盧秀燕,說山手線計畫目前已在進行,不能隨意停工,數日後又說此計畫被國發會退回,要盧秀燕要把握時間,快重提新意見─好笑的是國發會馬上出來打臉否認退回的說法。
要說整個事件毫無政治、黨派、選舉恩怨等因素在內,大概沒什麼人會相信。不過,討論山手線的未來時,還是該跳開這些因素、回歸專業看其計劃的效益。從這個觀點看,山手線是該先緩緩,因為效益有疑慮。
路線長度與台北捷運初期路網接近但條件差距大
這點,只要看一個數字就可以:台北捷運初期路網到2008年底,南港東延案完成後,營運長度是75.8公里,這與山手線全部完成後的77.2公里相近;但捷運初期路網就已包括新店、淡水、中永和等新北地區,其涵蓋的都會與人口範圍、工商發展與通勤旅客的需求等,都遠遠高於台中山手線。
即使如此,台北捷運在不必負擔興建經費、甭攤提折舊的情況下,還是難賺錢,如果只看運輸本業,更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虧損。
此外,在衡量一個地方投資捷運是否有效益時,都會看當地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比例,比例越高的地方,代表民眾習慣用大眾運輸,捷運的客源不愁。台北市的數字超過4成,新北超過3成,但台中只有12%左右。民眾的交通習慣有其慣性,台中民眾使用大眾運輸比例過低,未來即使蓋出捷運,客源運量都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