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莫拉克十周年,不同類型的大雨依然是困境

2019-01-22 07:00

? 人氣

今年是莫拉克風災十周年。(圖片來源:梁惟喬∕水土保持局網站)

今年是莫拉克風災十周年。(圖片來源:梁惟喬∕水土保持局網站)

最近臉書掀起10年回顧風,很多人分享2009/2019的照片對照十年變遷。對台灣環境而言,2009也是難忘的一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土地的強降雨,十年來依然不斷發生,但下雨地點從山區往平地挪移,災害也從土石流變成都市淹水。走過莫拉克十年,面對完全不同的淹水型態,未來又該如何解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09年莫拉克災後兩個月,經濟部水利署舉辦全國治水會議,去年8月23日一場熱帶性低氣壓造成全國8縣市淹水,決定今年三月再度舉辦治水會議,而從上周起陸續舉行的分區會議中,大致可看出以下幾個未來將面對的難題。

強降雨型態改變,且從山區轉到平地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單日降雨量,前十大都超過1千毫米且集中在高雄、屏東、嘉義山區,造成山區土石災害,水庫淤積。如果單看總雨量,這麼強大的降雨紀錄還沒被打破,但時雨量超過100毫米、且下在都市的強降雨卻愈來愈頻繁。而且不只颱風,梅雨、熱帶性低氣壓、午後熱對流都會出現大雨。

20190121-SMG0034-E01-朱淑娟專欄_A_2009.8/8莫拉克颱風單日前十大降雨量
表一,2009.8/8莫拉克颱風單日前十大降雨量

這十年來較大的淹水事件,包括2015年8月8日的蘇迪勒颱風、2017年6月3日的強勁梅雨、2018年8月23日的熱帶性低氣壓、9月8日的午後熱對流。以2018年8月23日熱帶性低氣壓為例,前十大測站時雨量都超過90毫米。

20190121-SMG0034-E01-朱淑娟專欄_B_2018.8/23水災,時雨量前10大測站
2018.8/23水災,時雨量前10大測站

而2018年9月8日台北市的午後熱對流,8個行政區時雨量超過78.8毫米(台北市雨水下水道可容納限度),最大雨是信義區的138毫米,瞬間造成台北市、新北市多處積水,當時正是下班時間,捷運站出入口擠滿等待退水的人潮。

台北市工務局總工程司張凱堯說,台北市已高度開發,夏季的午後熱雷雨愈來愈強,加上多數土地都不透水,大雨一來很容易積淹。台北市計畫在2030年將雨水下水道保護標準提高到88.8毫米,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挑戰,而即使做得到,還是擋不住強降雨的威力,不能只靠雨水下水道排水,要有其他滯洪的做法。

20190121-SMG0034-E01-朱淑娟專欄_C_2018.8/23 水災,前10大累積雨量測站
2018.8/23 水災,前10大累積雨量測站

需要更多滯洪池,但缺少可用土地

而每個城市淹水原因不一樣,要有不同的滯洪方法,台北市要增加公園、人行道的透水性。2017年6月3日那場梅雨,基隆市大武崙溪暴漲造成基金一路大淹水,基隆市未來要做滯洪池,但長久之計是在上游做截流道分洪。

幾乎每個縣市都提到需要更多滯洪池,但卻缺少可用的土地。桃園市水利局副局長李金靖提到,桃園使用現成的埤塘滯洪,但95%的埤塘是私有地,其他屬農田水利會,並不是這麼容易溝通。而對於耕地較多的雲林縣、嘉義縣而言,最好的滯洪池是農地,但還是遇到私有土地的問題。去年8月23日掩水時間最長的嘉義縣沿海地區,嘉義縣水利處副處長朱崧豪說,曾經規劃在鹿草、布袋等地做5座滯洪池,最後也因為跟台糖協調不成而沒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