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改寫了當代生活型態,民主的樣貌也隨之改頭換面,大眾參與政治的門檻降低、意見交換變得更迅速,卻也成為操控民意、傳播錯誤資訊的溫床。社群媒體作為工具,究竟是促進、深化民主發展,抑或對民主造成危害?在社群媒體建構的虛擬世界中,我們距離真實的資訊是否越遠?第二屆法國思辨之夜(La Nuit Des Idées)1月31日晚間於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登場,以圓桌討論形式,邀請與會者分享數位浪潮下民主的機會與挑戰。
社群媒體能載舟亦能覆舟
前《端傳媒》評論總監,長期觀察社群媒體現象的社會學者曾柏文,當晚負責主持「社媒年代的民主挑戰」的圓桌討論。與會者首先討論社群媒體帶來的正面效益,無論從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或台灣近年學運、社運的例子都可以看到,傳統媒體不再是唯一的消息來源和發聲管道,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可以是資訊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使傳播訊息的管道更加多元、分散,曾柏文稱之為「知識權力的民主化」。此外,社群媒體更有助於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彼此串聯,產生行動可能,對民主確實有正面影響。
但與會者也提及社群媒體帶來的同溫層(或稱回音室(echo chamber))效應,演算法讓使用者「在臉書看到3千人跟我按同一篇文讚」,接收的資訊都反過來印證、強化原有立場。另外曾柏文也提醒,分眾傳播的同溫層現象在傳統媒體同樣存在,人們本就會依偏好獲取資訊,但演算法卻進一步細分光譜,讓同溫層在強度和數量上都有所增加,例如「民法派」和「專法派」在立場上都屬較支持同性婚姻的陣營,卻在社群媒體上吵得不可開交。
同溫層在固著原本立場的同時,也讓意見相左者互相攻訐的現象層出不窮,以偏激、「酸化」的語言進行互動,雖然溝通的量確實增加,但在質的層面則要打上一個問號,曾柏文說,社群媒體上的「言論內戰」現象使得意見相異的「部落」間無法有效對話,更難以取得共識。
社媒時代與事實的距離
曾柏文也提問道,在社群媒體時代,人們與事實間的距離究竟拉近或更遠了?曾柏文歸納,社媒時代下媒體追求即時、速度至上,編輯台查核事實的時間也受到壓縮,難以負起原有的把關責任,更遑論急著在話題浪頭上發表看法的意見領袖。而在訊息接收端,具有批判識讀能力的閱聽人,確實能有更多資源查證事實,但也得花上許多力氣,社群媒體快速分享的特性,也讓不實資訊走得更遠。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上的海量資訊,讓使用者必須迅速對資訊分門別類,也因此容易依照標題決定是否點閱,或依憑既有立場貼上標籤,決定對內容的信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