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家媒體激烈競爭的現況下,台灣媒體造假扭曲、向腥羶色靠攏的亂象層出不窮,公信力也日益低落,成為網友大肆嘲弄批評的對象,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媒體環境不滿意,但堅持報導品質的公共媒體卻又乏人問津、缺乏關注。
相較於台灣的商業媒體百家爭鳴,新聞台24小時不停歇播送,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公共媒體不僅影響力強大,更受到公眾信任與支持,德國作家梅克爾受邀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14日與駐德記者林育立對談台德大不同的媒體生態,也為台灣提供借鑒經驗。
作家梅克爾(Miriam Meckel)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姓氏只相差一個字母,同樣也是德國傑出的女性公眾人物,任教於瑞士聖加侖大學(HSG)大學教授傳播學的梅克爾,同時身兼知名商業雜誌「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發行人,理論和實務經驗兼具,也經常發表對媒體和科技的觀察和見解,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曾在台出版《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
修習漢學的梅克爾,曾於1990年在台灣生活,對在台灣的生活印象深刻,「那個年代正是民主運動、女權自主、環保意識風起雲湧的時刻,我剛好躬逢其盛,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梅克爾笑說,現在的空氣比那時要好得多,「當時的馬路上有幾百萬輛摩托車,而且還沒有捷運!」
公共媒體經費來自人民 也向人民負責
德國公共媒體由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德國電視二台(ZDF)及德國廣播電台(DLR)組成,如同英國廣播公司(BBC),經營觸角遍及廣播、電視和網站,提供德國閱聽人從新聞、文化到休閒娛樂全方位的節目。有趣的是,德國的公廣集團像政府一樣採行「聯邦制」,由各邦的公共廣播公司聯合組成,主要收入來源為每戶每月繳交約台幣800元的收視費,共享約3000億台幣的年度預算,廣告費僅佔收入約10%的比例。由於主要的經費來自人民,因此在內容和品質上也得向人民負責。
林育立表示,在德國,公共媒體仍是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最主要來源,其中ARD第一電視台每晚8點播出的新聞節目,平均有上千萬人在收看,收視率仍高達3至4成,在如今的台灣是難以想像的規模。林育立也說,第一電視台每天只製播一檔新聞節目,更能致力提供高品質的深度報導,而當大眾擁有共同獲取資訊的來源,媒體生態和民主討論的品質都不可同日而語。
公共媒體如何獨立於政治之外?
在台灣擴大公廣集團的討論中,許多人擔憂公共媒體成為政治工具,那麼德國的公共媒體又是如何確保獨立性,不受政治力影響?梅克爾則回溯德國歷史,由於在納粹時期所有媒體都被收歸國有,成為納粹政府的傳聲筒, 二戰後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也曾在60年代試圖設立國營電視台,但遭到經歷納粹陰影的德國社會強力反對,德國憲法法院隨後也提出釋憲:「一個自由的、不受公權力影響的、不屈服於審查制度下的媒體,是自由國家的基石。」強調人民需要獨立消息來源,媒體不應受國家控制,從此奠定德國公共媒體的獨立基礎,不會由政府決定人事或報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