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春天,與許久不見的謝庭菡導演吃飯聊聊彼此近況,除了敘舊以外,也討論到心理疾病如何在戲劇上呈現的各種可能,像是撞鬼經驗與思覺失調症中的視幻覺之差異及可區別的一些線索。2017年的冬天,導演接到公視的提案,要翻拍一部以心理醫師為主角的小說,她知道,國內沒有心理醫師的職稱,相關的職類只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的區別,翻閱完小說,發現主角是接近國內臨床心理師的背景,雖然這部不是職人劇,但為了更貼近真實,因此邀請具臨床心理師證照的我擔任本劇拍攝的顧問,展開了這次的合作。接到這樣的任務,覺得非常榮幸也很興奮,但也伴隨相當大的壓力,改劇本的期間,經常夢到劇中角色的互動情節,直到播出前,都經常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主角魏松言(蕭敬騰飾演)的設定其實與原著是有一段差距的,這個角色經過多人的想法碰撞而成,魂囚西門從小說翻拍到營幕呈現,需要一層一層的轉譯,從小說到劇本,從劇本到腳本,從腳本到演出,從拍攝完成到後製、背景音樂到行銷,每一道過程都是一次創作,最後的成品是集大家努力而成的共同創作。以主角為例,參與角色設定討論的人都會有自己對於主角的想像,即使確定了角色設定,在片場演出時也很看演員的現場發揮,才產出最後的魏松言。
心理顧問的角色主要是在劇本到演出的這一段,像是個檢查站,去檢視內容中的劇情設定是否與現實差異太大,特別是在人物設定、劇情合理性及治療室中的對話與動作中有較多的討論,由於要盡可能兼顧真實性及劇戲流暢性,因此在劇本的定稿上,就花了不少時間,直到導演覺得滿意。在這過程中,心理顧問提出的意見,就像是個定錨作用,讓劇組的大家有一個底,再去做調整及發揮。
真實心理治療室的現場其實不一定那麼有趣,成人心理治療的形式多以談話討論的方式進行,藉由談話協助個案釐清自身的心理困擾,許多在會談室中的情感流動或是產生出的頓悟想法(insight)都發生的腦袋裡,不一定會有外顯表現,若太真實的呈現可能難以讓觀眾感受到心理治療發生的歷程,這部份就很需要影像畫面的處理,讓觀眾能夠去感受及體驗當中的變化。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當真實的實務經驗與戲劇效果抵觸時,大多會建議以戲劇效果為主,以不違反醫療關係倫理為基礎。
在心理治療室的片場時,導演依據劇本設計出行為腳本讓演員執行,由於演員都是由自己的想像去詮釋臨床心理師及個案,演員們會有彼此對戲的默契及方式,顧問的角色則會去注意互動過程中的細節,例如有一場戲是從催眠中喚醒瑪麗(詹宛儒飾)並安撫她的情節,心理師松言流暢地將台詞演出,但瑪麗的呼吸仍然是急促的,雖然台詞順暢,但畫面卻不協調,因此當時建議心理師要配合瑪麗的呼吸,放慢講話的節奏,直到慢慢地讓瑪麗情緒穩定下來,最後完成的畫面,現場的大家都覺得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