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貓狗、不夠可愛的動物,就不需要保護?從法條看台灣動保人士的自私

2016-07-20 10:00

? 人氣

觀察《動物保護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可以發現,我們人類雖主張保護動物,但卻並非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所有生命……我國保護動物的法律體系,其實非常大小眼!

日前涉嫌虐狗的幾位陸戰隊官兵,七月四日經檢方交保候傳,預計很快就會偵結,而在檢方偵結前,《法操》也在此帶領各位,一探我國動物保護法制,看看台灣的動物保護,是否真的名符其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動物保護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

成功大學法律系王毓正教授,指出我國目前跟動保相關的法律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動物保護」以及「野生動物保育」。

在「動物保護」之下所涵蓋的法律有:私人財產保護(民法、刑法、社會秩序維護法)、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秩序維護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以及動物倫理保護(動物保護法)。

在「野生動物保育」之下所涵蓋的法律有:物種保育(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以及棲地環境保育(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漁業法)。

《法操》在此簡單以《動物保護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作為主要討論範疇。觀察這兩部法典,可以發現,我們人類雖主張保護動物,但卻並非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所有生命。

保護動物真的一視同仁嗎?

《動物保護法》第3條1款將「動物」定義為「指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之脊椎動物,包括經濟動物、實驗動物、寵物及其他動物。」第2、3款又分別定義「經濟動物:指為皮毛、肉用、乳用、役用或其他經濟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實驗動物:指為科學應用目的而飼養或管領之動物。」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3條第1款:「野生動物:係指一般狀況下,應生存於棲息環境下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及其他種類之動物。 」

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將動物分別為兩類,一類是犬、貓及其他人為飼養或管領的脊椎動物;另一類則是非人為飼養或管領之下的野生動物。甚至《動物保護法》又把動物分成寵物、經濟動物(為了吃或皮毛而飼養的動物)、實驗動物(為了科學實驗而飼養的動物)。其中,寵物獲得《動物保護法》最高度的保障,而經濟動物在《動物保護法》裡則幾乎沒有特別保障。

國軍虐狗有責,國中生虐鳥呢?

先前引起群眾憤怒的國軍虐狗案,已有律師指出,虐狗的士兵將成立《動物保護法》第25條的刑事責任,故意使動物遭受傷害,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然而,另一起國中生虐鳥的新聞,由於是國中生,依照《刑法》第18條第1項,「未滿十四歲人之行為,不罰。」國中生不一定會成立犯罪。而這裡《法操》要特別說明的是:「不罰」的行為,也有可能被認為是「不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