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畫下親身經歷 期待推廣正確觀念
《阿嬤,不要忘記我》改編自同名暢銷繪本,原書作者楠章子的祖母在她就讀國小期間患上失智症,幾年後她的母親也得到失智症。樟南子在就讀大學期間,彙整自身經驗,將年幼孫子親眼見到祖母患病,從逃避、理解,到再度能夠張手擁抱的過程畫成繪本。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對失智症有所認識。
《阿嬤,不要忘記我》從小孩視角出發,寫下小翼親身經歷阿嬤從健康到失智的過程。而正因為是取材真實故事,電影情節貼近現實,特別引人共鳴。試片當天,電影院裡不時便響起一陣擤鼻涕的聲音,許多人帶著眼淚走出戲院。
失智不單讓人忘人忘事,人的五感與知覺也會連帶退化。正因照護門檻高,在面對長照課題時,子女間難免出現互踢皮球、有人光出張嘴的情況。電影中,阿嬤被確診失智症後,身為媳婦的媽媽主動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婆婆,但這個舉動無法根絕問題。小翼的姑姑們觀念傳統,認為照顧媽媽理當是長男的責任,不願出錢出力,但在阿嬤出事時,卻又全衝到小翼家裡「關切」。
不要害怕 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家人
小翼不敢面對阿嬤的病情,因為她是他從小到大最親近的人。但每隔幾天,阿嬤就會做出更脫序的事情:她大口扒光了媽媽為小翼熬好的果醬,大半夜跑到門口又推又撞。小翼開始害怕阿嬤、慢慢疏遠她,直到有天,阿嬤一聲不響地消失了。
就在全家人為了找阿嬤忙得不可開交時,小翼在她房間找到一只鐵盒。使勁打開後,塞滿鐵盒的紙片一瀉而下…
我叫xxx、今年幾歲、我住在哪、我好像聞不到味道了…
真的對媳婦很抱歉,一直以來辛苦她了…
小翼真是個好孩子,我對你很有信心喔!
阿嬤隨手寫下的紙條,一張張收在鐵盒裡。日積月累、愈裝愈滿的盒子,補足了一點一點流失的記憶,強撐起阿嬤的生活。翻看這些紙條的當下,小翼和姑姑們都哭了。因為一直以來,每個人都只注意到自己「面對阿嬤失智時的恐懼感」,卻沒察覺阿嬤是多麼努力掙扎著,不讓記憶徹底消失。
善用社區資源 減輕失智照護負擔
「你會失去一些快樂的記憶,但也會忘記痛苦的回憶,當作每天都重生一次就好了!」
電影總有美化成份,《阿嬤,不要忘記我》的確不可能走向長照悲劇。但透過這部電影,楠章子不僅讓觀眾「親眼」見識了老年失智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更給出了一組解方——電影最後,一家人決定善加利用社區資源,參加社區開設的失智症講座,讓阿嬤參與社區日間照護,為她設計療程,一家人的關係因此獲得修復,甚至更加緊密。
如前文所述,現實世界中,失智症沒有轉圜餘地,病發了就沒有所謂退路,只能理解、照護、減緩病勢惡化,盡可能陪伴。但不論如何,這部電影都讓所有已在、即將處在失智情境中的人們,看見一股溫暖力量。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