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醫學系要做什麼隨便你!30年前被阻止念政治系的他,如何跨越領域實現夢想?

2016-08-22 14:10

? 人氣

一個父親從機場接兒子回家的路上,有了這樣的談話。「對於未來的主修,有什麼規畫?」「我想成為政治家幫助人,可能想讀政治學」兒子說,父親沉默,慢慢將車子靠到路旁,轉過頭正色地對孩子說:「你先去讀醫學院,等你完成實習,拿到正式醫生的資格,你要做什麼我都隨便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家庭革命? 沒有。這個年輕人聽從了,但他所做的不只是順從。讓我們把時間快轉三十年。

找出跨領域的節點

三十多年後,這個年輕人成為一所大學的校長。一天,他辦公室的電話響了,是白宮打來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邀請他擔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他是金墉(別和小說家金庸搞混了),他為人所知(及在各種官方資料上)的名字是 Jim Yong Kim(Jim 是他的英文名字)。

金墉父母都是韓國人,他也出生在韓國首爾,五歲的時候移民了美國。他後來擔任數個職務,都是職位上的第一個亞裔,包括世銀總裁。世界銀行,是世界各國頭頂上的銀行,擘畫全球規模的脫貧政策,並提供資金讓各國政府執行。

單就預算來衡量,世銀總裁的權力是國家元首等級:在二○一二年,世界銀行對全球各地貸款支持金額為三百億美金。他的主要合作對象,是世界各國元首,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巧的是,他也是個韓國人)。

怎麼辦到的?一個移民青年,因為父親的堅持而棄政從醫,怎麼還會成為國際政治界的要角? 另一個不可思議是,從各方面看來,世界銀行總裁過去一向都是由銀行家、經濟學家、資深政治家擔任,這個領域專家高手何其多,怎麼會允許醫界的人來瞎攪和?

如果細究金墉的人生歷程,我們將會發現,他因父親的決定讀醫學,以及之後的一連串決定與行動,反而為他後來進入政界,執掌世界銀行發展打下最重要的基礎。

為何?

首先,金墉習醫之後,從不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待在醫院診間為病人看診的醫生 ,他一直沒有將影響大局的理想埋沒。在一九八七年,金墉還沒從醫學院畢業,他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跨國的醫療機構,醫療伙伴 (Partner in Health)。

這個醫療組織擅長結合當地社區力量,運用新的思維與醫療模式,進行極度低成本的醫療。例如,在美國本土,治療一個結核病人通常要花兩萬美金;「醫療伙伴」在海地,卻能把治癒結核病的成本,壓低到兩百美金。

在金墉和他的同伴努力之下,「醫療伙伴」針對開發中的貧困地區發展出醫療模式,效率與效益都極為突出,不但為各國學習取法,而且本身也快速擴大。到現在,「醫療伙伴」已經有一萬四千個醫療人員,在世界各國為貧民的健康努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