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坐」這一基本動作,和現在差別極大。當時沒有椅子、凳子等家具。(它們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假如你在古董市場上見到「漢朝玉凳」之類的東西,大膽砍價吧,要價二億,砍完最多二百五十元。)
那時候的坐姿就是「席地而坐」—在地上鋪一塊席子,兩膝、兩腿接近併攏,膝蓋和腳背著席面,屁股落在腳跟上,雙手扶住膝蓋。這樣的姿勢,時間一久會感到腰痠背痛,可以將上身靠在凭几上,稍微休息。
如果準備起身,就將屁股抬起、上身挺直,這叫「長跪」,也叫「跽」(忌)。鴻門宴上,樊噲突然闖入使項羽一驚,「按劍而跽」,是他下意識準備起身自衛。「跽」一般是表示尊敬對方,范雎第一次見秦昭王時,秦昭王虛心請教,也是「跽而請曰」。
怎麼樣,你只「坐」一會兒就受不了吧? 這種「坐」姿的確累人,即便如此,當著別人的面,你也千萬不要為求輕鬆而屁股著地、兩腿張開,這叫「箕踞」,也就是上身與腿形成了直角,看起來像「簸箕」那樣坐著。前面說過,這樣一坐下就什麼都露出來了,相當不雅觀。荊軻刺秦王失敗後,曾「箕踞」著向秦王叫罵,他刻意表現出的行為與其說粗魯,不如說是輕蔑。
也正因為席地而坐,為避免弄髒席子和大家的衣服,你進屋前必須脫鞋,就像現在進入鋪地毯的房間一樣,這叫「屨(鋸)不上於堂」。史書經常可以見到功臣、權臣得以「劍履上殿」的記載,也就是皇帝對他們格外優待,允許他們佩著劍、穿著鞋上殿,這證明如果是一般大臣就必須脫了鞋面見皇帝。所以穿越過來的你要記得常洗腳、洗襪子,不然脫鞋後的腳臭,足以讓你聲敗名裂。(嗚嗚,腳臭錯了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回到秦朝大冒險:穿衣吃飯,全部從頭學》(原標題:坐姿:荊軻箕踞,秦王看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