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該如何繼續前進?

2019-10-05 07:30

? 人氣

台灣力拼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更是強調「素養導向」,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顏麟宇攝)

台灣力拼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更是強調「素養導向」,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顏麟宇攝)

台灣力拼教育改革,十二年國教更是強調「素養導向」,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培養帶得走的能力。此次最大的變革是「跨領域學習」及「知識能夠被實踐」。過往的教學總是注重知識的認知,但現在更加注重情意及技能,也就是對外來的環境刺激有所覺察,以及能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行為表現。

不可否認,教育部對此下了不少功夫,辦了許多工作坊增進在職老師實力,對於師資培育課程,也開始教導師培生如何素養導向的教學,像是問題討論法(PBL)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務問題為核心,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但真的能夠達成十二年國教的願景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十二年國教推行已有一段時間了,家長、學生、教師仍有許多疑慮。家長對於考試制度的不安,以及何謂素養導向,有很大的質疑,擔心原先仰賴的考試制度瓦解,學習歷程檔案、增加面試成績佔比,都使得家長焦慮,深怕會增加經濟負擔,剝奪經濟弱勢家庭升學機會。

學生對於評量方式的公平性,以及「升學制度不斷變動,在沒有一個明確改革目標及期程下」,感到莫大的壓力,導致升學如同摸著石子過河。而老師則是對於「該如何教,以及如何評量產生疑問」,且在進度的壓力下,有時間帶領學生做討論嗎?

原本應該是美意的教改,為何遭受各方批評呢?首先,要求學科老師跨領域合作,就是一個失敗的開端,早在九年國教就將歷史、地理、公民整合成社會科,生物、物理、化學、地科整合成自然科。雖然課本合而為一,考試也在同一份試卷中,但根本是假整合,「實際上還是各教各的,考試也是有分哪部分是屬於哪個學科。」

原因不外乎就是三個,一個是教師上課時間衝突,如何共同備課,甚至是共同教學?另個是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就無太多跨領域的整合課程,且現行的制度,僅要求老師要修兩三門其他領域的課程,這樣要如何期盼老師能夠有跨領域教學能力?最後是課程內容太多,在本身學科知識就教不完的情況下,哪來的時間能夠做額外的課程教學?

 減少課綱內容 精緻化教學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巨量的知識根本不可能都記住,因此背誦知識早已不再成為主流,應該做的是「強化學生找尋知識的能力,以及善用知識」。在這樣的前提下,早該減少課綱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學習方法,以及知識與當前社會的連結性。

透過內容的減少,可以使老師有更多時間,彈性化教學,「帶領學生去找文獻、跟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可以如何被應用」,甚至試圖去跟不同科老師共同備課,達成真正的跨領域教學。

增加學生實踐想法的能力

在網路的普及下,許多的知識上網都能輕鬆取得,在找資料過後,甚至人人都能成為專家,「要能夠存活下來除了創新外,實踐能力也相當重要」。

學校教育應再增加企劃的能力,以及創作的能力,如何從問題分析、需求評估,到擬出解決方案、發表與執行都是當代不可或缺的。讓學生能將自己所學,直接應用出來,並幫助社會進步,那才是真正的將知識內化。

善用學習歷程,逐步廢除升學考試

如果有以上的改革,學習歷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此時學科的考試其實就不重要了,大學能直接從學生過去展現的能力,來作為篩選人才的依據,招攬更符合時代的人才。

改革的道路雖然很艱辛,但政府表明堅定的立場、改革的決心,公布未來改革的方向及進度,才能減低不確定所造成的恐慌,政策才能真正被落實。

作者介紹|楊峻杰

是一個師大的學生,喜愛用心觀察世界,是一個台灣青年,熱愛台灣這片土地。

想透過一點行動改變這個世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