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眼前戴著藍色圓框眼鏡、身著休閒襯衫的青年人,不僅是文學博士,還是一名從事「篆刻」創作與教學的藝術家。他是蔡孟宸,打破了很多人對於篆刻的印象:制式、傳統、老一輩師傅的技藝。
三十歲出頭的他,知道時代真的走得太快,如果不適應,就會被淘汰。因此,在不拋棄傳統技藝精髓的同時,他不斷想著如何讓篆刻現代化以及生活化,並讓篆刻藝術可以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他充滿活力和理想說著:「我想讓更多人知道『篆刻』這件事。只要有更多人知道世界上有篆刻這個東西,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從誤打誤撞,到透過篆刻追求人生
蔡孟宸高中時就接觸了篆刻藝術,那時只是當做興趣來玩,連去學校也都在刻印章。上了大學,每當交朋友他就會送印章給對方,但也沒有想過未來會作為一名職業篆刻家,直到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把興趣融入題目,研究了明清的篆刻美學,在碩士階段把重要的理論搞懂之後,蔡孟宸才開始反思,傳統要如何現代化。
雖說蔡孟宸的父親是一位書法家,但是家人從沒有灌輸他要成為書法家,他們也知道,做藝術家是很辛苦的。不過,像蔡孟宸所說的:「沒想到畢業後還是跑來作藝術,真的是誤打誤撞,完全不是可以預料的事情。」
「藝術對我來說,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心態。」
對他而言,篆刻除了是好玩的事情,可以把沒有字的石頭變到刻有字的東西,還能培養耐性,因為一定要跨越刻不好的過程,在挫折跟反覆觀察與練習之間徘徊。他一直在追求進步,今天要這樣,明天就要更好。他說:「求新求變的動機,並不是怕輸給同一代的人,而是不想被歷史湮沒。追求藝術創造如同追索人生的目的,這可能是我學到最多的地方。」
在篆刻的過程,蔡孟宸已不僅是將篆刻當作興趣或工作而已,更是在追求理想。他認為,「面對古代的、前輩的那些已然成熟且散發著美感的篆刻作品,不斷思考如何在這些基礎上往前邁進,是年輕一輩的功課。」所以說,蔡孟宸這一輩的人雖然年輕,但也是一直很努力、很焦慮的在追求著。他透過的媒介是篆刻,其他人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但人生就是有一個追求很不錯。」他這樣說著。
推廣路上的挑戰與挫折
非科班出身的他說,因為想要精進自己的技術、接觸更多的人事物,所以才走入教學的領域,也希望透過自己的專長,利用課程設計的方式把篆刻推廣出去。蔡孟宸是在博班一年級的時候,開始在社區大學任教,剛開始曾經很挫折,常覺得自己研究所的學術專長無法既輕鬆、又愉悅地傳達給社區大學的學員,因為來上課的上班族、退休的媽媽們,對篆刻在歷史的、美學上的東西缺乏興趣,反而對手作的興味最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