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三百年歷史的台南神農街,建築跨越不同時期,呈現出民居風格演變的歷程。街上一棟近六十年屋齡的三層半老屋,前身為成衣加工廠,後一度閒置,如今改建為民宿神榕147。
儘管屋齡不比神農街前段動輒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宅們,卻也承載了屋主三代超過一甲子的回憶。在民宿老闆兒子姜大哥的介紹下,我們對神農街周邊街廓昔日的歷史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神農街與五條港的歷史息息相關,明鄭時期台江內海逐漸淤積產生浮陸,時至清代,居民的生活圈開始向西拓展,五條港就是從原有舊河道拓展出的水道,商人藉以運輸貨物進行貿易,而神農街位於五條港區中央,因此熱鬧非凡。
街道上多半是雙層木造街屋,當地人台語稱為「樓半」,格局狹窄深長。面朝神農街的一樓作為店面,二樓則是倉儲空間,背面緊鄰北勢港,有的店家設有小碼頭,由開進河道的小舢板等供給商店進貨。許多木造房舍,因為共用牆面或者屋梁為兩間或三間共有,產權複雜改建不易,使得這些日清時代建物得以保留。
至於後段房屋多數早已改建,所以年代不如前段悠久,然而雖未達百年也仍有五、六十年的歷史。神農街上建築風格十分豐富,走上一回就能看到多種年代的建築語彙,彷彿一條時空穿梭廊道,不失為欣賞老屋之美的好地方。
街底的藥王廟與神農街同樣歷史悠久,建於康熙年間,據說是全台第一間供奉藥王的寺廟,也是北勢街後來改名神農街的由來。在廟旁有一間小廟供奉樹神「榕松公」,一棵約五層樓高的百年大榕樹,旁邊即為「神榕147」。因為緊鄰大樹,直覺聯想店名由百年榕樹與門牌號碼組合而成,但姜大哥告訴我們,關於店名其實還有個可愛的故事:當初姜老闆將房子整理好,準備為民宿命名。
眾人結合街名「神農」二字發想,但有點「台南腔」的老闆念「神農」二字聽起就是有那麼一點台灣國語,乾脆就配合旁邊的榕樹取名「神榕」,而147不單指門牌號碼,還取有「一世情」與「一宿情」的諧音,說的正是姜老闆在這裡的一世回憶,與將空間分享給旅客的情意。
「神榕147」跟鄰屋原本是同一棟木造建築,由三位股東合資經營裁縫加工廠。拆夥後便把房子拆除,其中兩位一起出錢在這塊地上蓋了兩棟房子,並抽籤決定產權,分別取名為「華美」與「華成」兩間工廠。姜老闆父親經營的「華美服被廠」因為緊鄰大樹,建地較不方正,興建時本想將大榕樹砍掉,沒想到伐樹工人相繼受傷,彷彿樹神在抗議似的,於是只好依著樹幹調整建築形狀。
「本來要砍樹可是工人都受傷,便沒有砍掉,沒想到好像被保佑一樣生意越來越好。也有人說這塊地長得像畚箕,風水上是畚箕地,前寬後窄,就是錢都掃進屋裡,所以我爺爺在那邊生意也越來越不錯!」姜大哥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