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這類鎮定劑成癮人數是海洛因4倍,連前第一夫人也為此住進戒斷中心

2016-11-03 07:00

? 人氣

眠爾通首次出現時,許多發表在醫學期刊的研究表示,這藥「幾乎像魔法般有效地減少了焦慮」;而這也的確符合兩位哈佛醫學院研究者,大衛·葛林布拉特(David Greenblatt)和理查·雪德(Richard Shader)事後的回憶。但就像精神醫學界常發生的現象,一旦新藥上市(利眠寧於1960年上市),老藥的效果就開始迅速消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葛林布拉特和雪德於1974年對眠爾通做文獻回顧,發現在26個控制良好的試驗中,僅有5個研究顯示用眠爾通治療焦慮「比安慰劑更有效」。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在安定心神方面,眠爾通比巴比妥類藥物更為有效。他們寫道,眠爾通一開始的流行,「說明了科學證據以外的因素是如何可能決定醫師的用藥模式。」

然而,眠爾通的失寵,問題並非在於缺乏科學功效。許多試過此藥的人發現自己停藥後變得病懨懨;1964年,肯塔基州萊辛頓成癮研究中心(Addiction Research Center)的一位科學家卡爾·艾西格(Carl Essig)報告指出眠爾通「可能對人體誘發生理上的依賴」。

《科學新聞》也很快就宣告,這顆快樂藥丸可能「使人上癮」;1965年4月30日,《時代》雜誌的一篇報導幾乎形同替眠爾通掘了墳墓。「對眠爾通幻滅的醫師越來越多,」雜誌寫道,「有些醫師懷疑它的鎮定效果搞不好還沒有假的糖果藥丸來得好...有少數醫師報告指出,在某些患者身上眠爾通可能會引起真正的成癮現象,並隨之出現類似『戒除毒癮』之類,毒品使用者的戒斷症狀。」

失寵的抗焦慮劑

1960年代,苯二氮平類藥物大致上躲過了輿論的抨擊。羅氏大藥廠在1960年將利眠寧帶進市面時,宣稱他們的藥物提供的是「純粹的減緩焦慮」,而且不像眠爾通和巴比妥類藥物,這種藥「安全、無害且不會上癮」。

社會大眾持續這麼相信著,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也並沒有提出反對—儘管該局很早就開始收到患者的投訴信,信中提到當他們試圖停用苯二氮平類藥物時,會遇到古怪且令人困擾的症狀。

這些症狀包括可怕的失眠、比以往更嚴重的焦慮,以及例如顫抖、頭痛,或是神經「緊繃到要崩潰」等,一堆令人不適的身體症狀。

如同一名男子寫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信件內提到,「我睡不著,而且整個人感到十分驚恐。有時候我覺得我要死了,其他時候我希望我已經死了。」雖然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曾針對此事舉行聽證會,但卻並未像對安非他命和巴比妥類藥物那樣,對苯二氮平類藥物施以法律控管,大眾也因此相信,相對而言這種藥不易成癮,也較無害;直到1975年,美國司法部要求依照《列管物質法》(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苯二氮平類藥物必須被歸類為第四級的藥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