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是,「愛自己」是一種可以從各方面同時著手的行動,只要你願意行動,有許多切入點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起對自己正向的觀感。
如何練習愛自己?心理師這麼說──
調整不切實際的自我期待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認為,當一個人的「理想我」與「現實我」差距太大時,內心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例如,若一個老師總是想要滿足所有家長的期待(理想我),無論他怎麼努力,只要有少數家長表達不滿(現實我),他就會感到挫折、並且否定自己的努力;一個員工規定自己年年都要晉升、加薪(理想我),因而相當努力,但只要有一年的考績不如預期(現實我),他就會譴責自己、抱怨環境;一個學生只允許自己當全校第一名(理想我),只要有一次拿了第二名(現實我),就會覺得天崩地裂、前途無望……
對自己有所期待、設定想要自我超越的目標並沒有錯。但是,你設定的目標有符合現實、適合自己嗎?我們總是批評那個沒有達成目標的自己,卻極少去檢視我們設定的目標到底實不實際。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太多?是否忽略了一些環境中無法掌控的因素?
「沒有達成某些目標」是事實,但那不等於「自己不好」,這兩件事不該被劃上等號。有時候問題是出在我們對自己設定了太困難、太遙遠的期待。試著調整這些期待,你會發現其實自己表現得還不錯。
滿足別人「部分」的期待即可
你對自己的期待,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期待嗎?
設定目標沒有錯,想要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也沒有錯,問題是:「這些期待是誰設定的?」你可能會以為都是你對自己的期待。但是仔細想想:「如果達到了這些目標,你最想先讓誰知道?你覺得誰會最開心?」只要這個「誰」不是你自己,那麼這個期待肯定也不是你原本就想要的。
當然,想要「達成某些期待,讓某人感到開心」也不是不行,可是你在這過程中的感受是什麼?除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以外,你也喜歡這樣的自己嗎?除了別人滿意、開心以外,你自己的想法又是什麼?在滿足他人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經常犧牲了某部分的自己?
從今天起,請提醒自己:「開始學習滿足他人部分的期待即可,然後把省下來的力氣留下來,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減少與他人比較
我們的文化裡有一種具有破壞性,卻又被人們習以為常的行為,就是互相「比較」。只要有比較,就會有輸贏或優劣之分。可是,為什麼一個人的價值必須透過和別人比較才能彰顯?
有些新手媽媽聚在一起,就會在「親子教養」這件事情上明來暗去地較量,原本只是帶孩子出來散散步、聊聊天,卻弄得彼此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