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業過去在日本時代曾是南台灣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如今走在屏東平原上,還可以深刻感受到盛況,斑駁的七分鐵軌、糖廠的日式建築、神社、諾大的甘蔗田等等,還有南部曾經流行過吃田鼠,就是因為啃甘蔗的老鼠,其肉質特別好吃,記憶所及,曾看過一堆人在田裡捉老鼠,看著人們追著老鼠跑真是有趣。
在諾大的屏東平原中,隘寮溪沿岸地帶在過去其實是砂石之地,不適合種植高經濟作物甘蔗。在日本時代,官方為了整理出更多土地好種植高經濟作物,文獻比較多記載的除了林邊溪沿岸地帶的整理,讓林邊溪沿岸從此不再洪水氾濫,也在日本時代開始成為高生產力的產區外,另外一處就在隘寮溪沿岸。
為什麼要講到隘寮溪沿岸過去是砂石之地呢?日本政府當時希望整個屏東平原都能夠成為高生產力的產區,藉由種植高經濟作物輸往日本以因應工業日本的發展,而林邊溪沿岸的成功開發經驗,讓日本政府更積極投入開發工程更艱鉅的隘寮溪沿岸,而隘寮溪沿岸的開發從歷史上來說是特殊的,它在日本政府開發的同時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
1930年代的屏東平原,是日本最重要的糖業產區,多分布在屏東平原的南側,屏東平原的北側因隘寮溪沿岸每到夏季定期的洪水氾濫仍是一大片荒蕪地帶。1937年日軍正式入侵中國後,日本本土的糖業在戰時更顯得重要,也直接促使日本政府重視隘寮溪沿岸的開發。二戰時期,隘寮溪沿岸已經在日本政府投入經費下加緊開發,為了就是清理出更多無主土地好讓隘寮溪沿岸成為日本重要的農業產區之一。
進入1940年代,隨著戰事擴大,日本與盟軍的戰線延伸到東南亞等國,在這個背景下,日軍進逼下,盟軍節節敗退,在新加坡戰役受日軍俘虜的士兵有一部份被送往日軍在屏東開設的隘寮戰俘營﹙へいとう,捕虜監視所﹚,這個戰俘營是日本在台灣設立戰俘營的第三分所。同時,隘寮戰俘營(在六堆客家園區附近)也是日治時期東南亞最大戰俘營。
日本政府在屏東平原成立東南亞最大戰俘營的用意,就是想透過壓榨戰俘的剩餘勞力,清理出更多可供種植甘蔗的良田,藉這些良田生產的甘蔗原料支撐一部份日本作戰的需求。簡單來說,屏東平原在二戰時期生產的甘蔗成為日本軍需品,而從事生產的人從戰前的台灣人轉而變成戰俘與台灣人,由於台灣人是日本國民仍有薪水可拿,而戰俘營戰俘的處境可想而知勢必更艱困。
根據李展平先生筆觸下的形容,讓我們可以深刻體驗到日軍對待戰俘如牲畜。例如戰俘生病時無醫療,如奴隸一樣在河床採挖砂石,裝上台車,再運載至高雄港作左營軍港建設。有時要到屏東糖廠去搬運沙糖包,經常有人精神錯亂,也有的自殺。戰俘的微弱生命在戰爭時期如同宋朝蘇軾在《前赤壁賦》所言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一般渺小,令人同感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