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讀了一本令人震撼而感動的真實小說《刺青師的美麗人生》,這幾天裡,腦子裡想的都是那些我曾經親眼看過的畫面,然後不由自主地把小說的情節鑲嵌其中。
2012年我去了德國的「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那些教科書上幾句話帶過的歷史悲劇,在我面前以五個小時的長度,一幕一幕陳列出來。
在納粹集中營的死亡生產線上,活下去遠比死亡困難。死亡原本是最容易的選擇,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你深愛的人,問題就會變得非常複雜,故事就此展開。
這是一個從「如何活下去」發展到「為何活下去」的故事,而整個架構都是以死亡為背景。
最惡名昭彰的死亡集中營裡,最真實的故事
這本書的原名照直譯應該是「奧斯威辛的刺青師」(The Tattooist of Auschwitz)。中譯本沒有把「奧斯威辛」這個字放入書名,應該是因為這個地名對中文讀者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可是在西方,奧斯威辛就是「死亡集中營」的代名詞。那是個不需要解釋的字——據估計,奧斯威辛集中營從1942年到1944年底一共處死了110萬人。
納粹的集中營分兩種:一種是關人用的,另一種是殺人用的。奧斯威辛的建造,就是為了要以工業化的規模屠殺猶太人。二戰期間6百萬被處死的猶太人中,有16%都在奧斯威辛這個集中營完成。把兩年半處決110萬人這個數字倒算回來,即使24小時不停運作,納粹必須每天處決1,200人,才能讓這一間屠殺工廠達到這樣的「績效」。
集中營裡共有四個火葬場,為了要每天都能消化1,200個遺體,必須永遠不停地運轉,以致於在奧斯威辛,往往會抬頭看不到天空,走在廣場上也會有細細的骨灰從天上飄落。
達豪集中營跟其他所有納粹集中營一樣,大門口就是一條直通入內的死亡鐡路。當年一車又一車的人犯就是這麼直輸入內。經常,車門拉開時,裡面的人已經死了一半。還活著的人下了車,安頓好牢房之後,立刻就在左手腕上刺上編號、分類 - 像牲口一樣。從此對於官方,他們就不再存在,一切都只是個號碼。死了一個人,也只是統計數字 +1,沒有任何其他的意義。
故事主角擔任的就是這個刺青師的工作。
接著,納粹軍官會像挑水果一樣,把年輕力壯的留下來做苦工,剩下的75%立刻就直接送進毒氣室。老的、弱的、病的,婦孺、嬰兒、猶太人、無法工作的,納粹都不要,那些人對他們來說是累贅。
送進這個集中營裡的人很少有活著出來的。除非你能成為納粹的走狗。
「死亡」構成了故事的第一個介面,也是整個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