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胡撇仔戲?它曾是黃金時段的首選,家家戶戶都趕6點半守在電視機前收看…

2017-01-05 05:30

? 人氣

3
日本武士裝扮的歌仔戲演員(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歌仔戲的極盛時期

1940至1960年代是台灣歌仔戲最盛行的時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光復後,歌仔戲班又重新恢復在劇院演出,重現百家爭鳴的情況。一開始是以內台的方式,與崑曲、京劇一樣在劇院演出;1950年代,台語片風行,歌仔戲演員朝多元化發展,不論是唱片、電視或電影等,都可看到歌仔戲演員的身影。

1960年代,由於內台歌仔戲已不具競爭力,戲院多傾向播電影,歌仔戲演員為謀生路,有的轉進廣播歌仔戲,有的則參加賣藥團演出。同時期,老三台開播,當時的黃金時段為晚上六點半,歌仔戲成為黃金時段的首選。許亞湘笑稱,許多家庭都會趕著在六點半前吃飽飯,一邊做手工代工,一邊收看歌仔戲。

電視歌仔戲的盛行也可從台視演出楊麗花歌仔戲「貍貓換太子」看出端倪。「貍貓換太子」原為一京劇劇目,1924年,台北市的「永樂座」與「新舞臺」對台競演,盛況空前。

歌仔戲也不令人意外地移植了「貍貓換太子」劇碼,藉由大眾媒體的推播,據說當時扮演太監郭槐的呂福祿老師,因為詮釋得太經典、太成功,連走在路上都會被人指著竊竊私語,「這就是電視上那個壞人」。

4
楊麗花歌仔戲扮相(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歌仔戲的瓶頸與未來

多年鑽研歌仔戲的徐亞湘表示,劇種的起落與大環境息息相關,曾經盛極一時歌仔戲,也開始面臨瓶頸。

徐亞湘指出,著作權是歌仔戲目前碰到的瓶頸,由於新編戲都是找別人寫的,寫出來的劇碼只能為這齣戲所用,無法讓觀眾累積對於歌仔戲的經典劇碼。過去因沒有著作權的概念,旋律簡單,很容易令人拷貝傳唱,造成風靡。

近年來,歌仔戲也嘗試走出新的路線。1980年初,明華園興起,開啟了專家學者與歌仔戲從業人員合作的模式,推出精緻歌仔戲,結合編劇、導演、編曲、唱腔,透過現代化的燈光、音響與舞台設計,將歌仔戲帶進國家戲劇院,也讓歌仔戲從過去的野台戲邁向國家級殿堂與世界舞台。

在傳承方面,歌仔戲目前大致分為學術體系及各戲班培養兩大管道。學術體系部分,像是台灣戲曲學院的歌仔戲學系,還附設國中及高中部,大部分學生多從國中一路唸到大學畢業。另外還有從各戲班培養出來歌仔戲演員,有的原為戲班的家族成員、有的則是歌仔戲愛好者。

另外,還有些資深藝人所辦的傳承班,例如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已經帶領了兩屆藝生,培養出幾位出色歌仔戲演員,例如藝生張孟逸,不僅頗得廖老師的真傳,更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5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扮相(照片由江武昌授權使用)

徐亞湘表示,由於生態與環境的因素,外台歌仔戲將愈來愈難發展,只有少數幾個較強的歌仔戲團能夠存活,精緻歌仔戲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像是明華園、河洛、秀美、一心等劇團,都已走出自己的風格。

「給歌仔戲一個機會,進劇場看場戲,相信你會愛上歌仔戲。」徐亞湘表示,期望台灣的歌仔戲能與國外的演藝節目平起平坐,為台灣戲劇爭取到一個好的戰略位置。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Ramble Taipei 漫步台北(原標題:「三小」?「胡撇仔戲」?漫談台灣獨有之原創戲曲—歌仔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