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意義。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歐美國家工業快速發展,到了197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於是公害防治變成為那個時代的重點。同時間,人們呼籲珍視自然生態,自然保育於是成為富有價值感的倡議與運動;然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衝突需要面對,人們於是推動環境管理,以管理機制處理環境問題,且由管末處理為主演變為事前預防與系統規畫為主;到了1990年代,二十餘年的治理經驗讓國際社會更清楚地面對經濟發展、社會包容與環境績效必須兼顧的客觀情勢,於是,「永續發展」成為延續至今的基本共識。
換一個角度來說,在以環境保護對抗經濟發展的年代,「綠色」的概念類似「綠色和平」這類的抗議型組織的理念,倡議環境保護、愛護動物,對抗「萬惡的商業開發」。然而,短短幾十年間,國際社會已經明確意識到,這是行不通的!傳統資本主義導向的經濟發展架構一時之間難以翻轉,聯合國Rio+20會議於是倡議「綠色經濟」。在過去這幾年,「循環經濟」又成為了綠色經濟更具有操作想像與實務可行性的新版本。
在替自己規劃人生方向時,帶著SDGs認知地圖,你將贏在起跑點上。
面對經濟行為主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我們要積極引入各類的綠色元素,在具有財務可行性的前提下,改變經濟與商業模式的DNA。這樣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從基本想法、思維模式、合作意願、商業嗅覺、財務規畫等都需要重新設定。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以務實的態度,找到潛在的合作夥伴,透過資訊交流與深入討論,找尋以解決環境與社會問題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並且希望進一步改變傳統不永續的全球商業模式,為人們爭取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得以克服氣候變遷等重大的全面挑戰。
現在我們手上有的一份認知地圖,就是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共通語言,而企業是連結最深入的領域。可以說,國際上重要的綠色產業發展策略規畫中,必須包括SDGs,否則小則無法做成生意,大則讓企業承受重大風險。
也許你看出來了,創業若沒有帶著這份SDGs地圖,或是找工作沒有找到一家重視SDGs的公司,這公司可能接不成國際訂單,或是公司倒閉你被掃地出門;而懂得使用SDGs地圖做出正確判斷的人,就如同在公司成長期加入,將來拿到一大堆員工分紅提早退休,屆時別人還在辛苦奮鬥,這差別就大了!
所以怎麼理解SDGs這份認知地圖呢?聯合國對於SDGs有許多的詮釋,我認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有二個:多樣性(diversity)與包容(inclusion)。多樣性說明了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是多面向的,與經濟、社會、環境相關,我們必須以系統思考的角度看待。包容則代表了一種兼容並蓄的態度,不因自己的角度或價值取向,否定或排擠具有其他的價值或客觀條件的人事物。但是多樣性與包容不代表停在原地不停傾聽,而是傾聽之後做出判斷,勇敢為你的人生採取行動。
我們都想在有限的時間裡追求夢想,活出精采的一生。不久之後,我們就活在升溫二度C的熱化世界了!面對這樣的氣候與環境,綠色和永續正是我們被賦予的挑戰與使命。
作者介紹|葉欣誠
從環境領域的工程及科學開始,將專業延伸至經濟、管理、教育、傳播等面向,整合工具與策略。前幾年在政府工作,任職環保署與行政院期間,提出從物質流、金流、資訊流角度思考循環經濟與產業發展,目前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大多數人會活到2050年,但很多人忽略了這件事…)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