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中原與外域的對比

2017-01-08 06:40

? 人氣

第一等,是世界和全劇的主題高度契合、彼此呼應。例如《蝙蝠俠》就是要發生在高譚市,《風之谷》就是要發生在一個科技文明毀滅後的末世。古早時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套用明朝和雲南這個環境,除了方便,也是因為「中原對異域」這個架構,與史豔文教忠教孝的古典使命是契合的。後來霹靂、新金光都淡化史實,過渡到架空世界,除了方便虛構,當也有一部份是因為世道人心、觀眾品味轉向了「誰也不比誰高尚」的鬥智鬥力,所以霹靂作出了苦、集、滅、道四境和隨時可以連上線的各種異界,新金光作出了九界。當然,拉出了世界觀架構是一回事,劇情能否和它配合好,是另一回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二等,是時空背景無關緊要,說得過去、不出問題就好。例如《魂斗羅》有劇情但沒人在意,大家看肌肉男開槍打異形就是了;大多數武俠小說和劍俠戲都套用古代中國的背景,但愈貼近史實就愈要受史實限制,所以很多人選擇淡化史實成份,或乾脆另起一個架空的世界,霹靂、天宇與新金光都是這樣。當我們做不到第一等的時候,退而求其次,先求一個有彈性的架構,演一些觀眾愛看、我也愛寫的鬥智鬥力、戀愛糾紛、插科打諢,把角色和故事充實好了,再去完善世界觀也不遲。

第三等,是已有不合理、說不通的地方,但因為先前就是這樣編的,或者「大家愛看」之類的外部因素,而只能忽視問題,硬做下去。例如我先前虧過的《墨攻》漫畫第二部,主角群一下子就跳了一百七十多年,硬是混過去。布袋戲則有「忽略距離」的傳統:不管誰要去哪裡,只要不是隔絕或太遠,都是轉個場就到。這「略過趕路過程」原是傳統戲曲慣用的處理手法──只要劇情和趕路不太相干,那自然可以簡略處理;然而這樣隨意的手法用久了,如果又要寫一些卡時間趕路的戲,就會很尷尬:如果這回趕不上,為何先前都一下就到?在金光編劇座談上,三弦說過:他們曾經嘗試畫一個大概的地圖,設定從哪裡到哪裡需要幾天,但發現這樣編起來效果不好,只好繼續模糊處理,強行無視距離問題。

然而,幾里、幾百里、幾個時辰或幾天這些詞,你總不可能都不用;《墨世佛劫》初期,俏如來也和燕駝龍討論過普通人與武者腳程的極限,結論是即便有神行術法,也不可能在我睡覺時一下子從幾千里之外把某個東西悄無聲息放到我身邊。儘管如此,之後各角色的移動和轉場,仍然是無視距離,救場的人十次有九次都能在最後一刻之前剛好趕到,一次剛好趕不到,因為編劇知道不能老是這麼編。網上有道友打趣地估算過:金光裡的整個中原,只有一個縣這麼大,去哪裡都是一日之內就可到。對此,編劇有什麼辦法呢?也只能盡量不要編得太離譜。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