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宜蘭羅東出生,從小就常跟著父母親搬家,使得課業成績從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名,跟不上進度而一路往下滑,無人可以幫忙指導功課,「把書念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後來從事黑手工作30多年,在全台灣各地跑工程,也曾有一份月入6、7萬的優渥收入,直到52歲那年……
「我每天都生活在教會,這裡一天供兩餐,早餐沒有。不過,你看我這麼胖了也不能吃太多。」當問起吃飯、洗澡的場所,勵端像是教會的代言人,專業地向我們介紹這區分會的源起、資源和設備。
除了星期四會休息外,這裡每天都提供兩次餐食,即便教會的財務狀況不算富裕。聽說以前會由傳道到市場向菜販收取沒賣完的蔬果,讓教會為貧苦寒士張羅溫飽。
雖然成立僅一年多,但因設置在有百年歷史的建物內,設備老舊且空間狹長,天花板壞了也一直沒修。勵端談起自己生活的空間,語氣中帶著心疼與對牧師的感謝,也充分展現他豁達的一面:「100多年,人都會壞了,房子怎麼不會壞?說來我們算很幸運,能夠住古蹟耶!」
接著,他開始細數自己在台北流浪期間住過的地方。今年59歲的勵端,外表比實際年齡更顯蒼老。五年多前他離開高雄北上,在艋舺公園睡了2天後被社工發現,安排他到公辦的收容中心,一住就是2年10個月。雖然規定載明無家者至多住2年,但因為勵端當時中風且須拄著拐杖,因此單位能夠寬限一段時間。
最後,礙於政府規定的壓力,社工建議他到市區一間教會,「一個地方住習慣了,根本不想離開,但也莫可奈何。」從收容中心出來後,勵端獨自拉著包包來到教會。
住了9個月後,他的身體狀況難以負荷這裡較繁重的勞動工作,因此移動到接納較多年長者的分教會。分部提供的餐食多是便當,星期天則會買些生鮮做料理。
住了1年4個月後,勵端來到剛成立不久的萬華新據點,至今已在此生活滿一年的時間。聽起來勵端是我們訪問過的對象中,較無間斷地接受社會資源協助的人,雖然漂泊時間不短,但一直都有穩定的居所。
個性安靜內斂,一開口又常語出幽默的勵端,看起來就像是家中可愛又平凡的長輩。實在難以猜測出,他是從何時開始,又是為何成為無家者的。
勵端說,他在宜蘭羅東出生,從小就常跟著父母親搬家,頻繁地搬遷使得課業成績從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名,跟不上進度而一路往下滑,又因身為家中最大的孩子,無人可以幫忙指導功課,「把書念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重工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勵端從事黑手工作30多年,在全台灣各地跑工程,也曾有一份月入6、7萬的優渥收入。直到52歲那年,由於長年的菸癮導致健康出了狀況,中風後便無法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