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就不會流落街頭?他們陪街友生活3天2夜,驚見台灣社會最悲哀事實

2017-03-07 10:00

? 人氣

早上8、9點,對許多人來說,正是通勤趕車,準備邁向一天開始的尖峰時刻。等紅燈時,你從擁擠不堪的車潮中探出頭喘口氣,目光正對到了蜷縮在路邊長椅上呼呼大睡的身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身旁乘客發出「嘖」一聲,媽媽路過時拉緊了孩子的手。一切彷彿順理成章,你甚至可以猜測到九成精準的對白:「大清早不努力工作,難怪會變街友!」、「你以後要好好用功,不然長大會跟他一樣。」

在眾人庸庸碌碌的時刻仍未起身——「放棄抵抗、怠惰成性」,無家者被污名化的理由,看似切合著那些陪同我們成長的童話寓言:不努力者理當被淘汰;於是我們轉身,並未多想,繼續在生活中打拚,和那看似與自己毫無關聯的人生擦肩而過。

街頭打盹的身影,猶如冰山微微露出的一小角。當人潛入水面下,才驚訝發覺那龐大而悲傷的故事始末。

《遊民問題調查》中指出,高達7成以上的無家者有工作,但收入極不穩定,平均月收入不到6000元。此數據一出,便使大眾感到錯愕:如果大多數人有工作,為何仍時常可見大白天睡在路邊的身影?而一個月不到6000元的工作又是什麼內容?

為了記錄城市生存者常從事的工作內容,並親身體會其中感受,我們報名參加了非營利組織舉辦,為期3天2夜的流浪生活體驗營。

露宿的第2天,清晨6點天尚未全亮,便被導師芫荽催促來到指定地點,此時已有幾位大哥大姐聚集—人們看起來侷促不安,彎著腰向點工的老先生打招呼。

開始算人頭時,我們卻突然被告知:今日點工人數已滿。

就在這瞬間,一天彷若被宣告結束。儘管我們不願放棄地四處詢問職缺,卻發現每種臨時工都是在前一天或早上7點時便已決定人選。天才亮,我們認知自己「好手好腳」,仍注定什麼也做不成。

「這就是街友禮拜一到四的常態:幾乎找不到工作。」導師說得平淡,我不服輸,想透過撿回收的方式,讓自己至少付出勞動、有份「踏實工作」。芫荽聽到卻搖搖頭:「你們自己去吧,我要補眠了。」最後,好不容易與流浪夥伴蒐集滿整車的紙箱,推到資源站一秤:68塊。

這是兩人半日勞動後的所得,不禁使人想起《泰利的街角》書中所描述的場景:一輛卡車駛入黑人貧困社區,吆喝著男性來從事粗工,卻沒人願意上車。司機咒罵這群人好吃懶做、只顧及時行樂。

然而至今才明瞭,這群人並非目光短淺——反倒是早已透徹了解眼前的工作酬勞與辛苦不成正比,只有滿滿的勞累與未知傷害等在前方。

看著被叫起後睡眼惺忪的芫荽,正是因為體驗營有期限,使我們用盡全力與現狀搏鬥;而這街上的生存老手,則是來回了多少次徒勞無功後,終於決定放棄抵抗,用睡覺、發呆麻痺空胃,麻痺感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