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笑容,由我們守護!」死忠狂粉如何用偶像的愛實現自己?談追星背後的情感動力

2020-02-27 16:38

? 人氣

(1)我沒有自己,只有對你的喜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現實生活中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吸引」與「虛擬親密」的快樂作為一種巔峰體驗便更容易讓人迷失了自我,從而將追星視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試圖不斷超越,以刷新巔峰體驗。這一點類似於許多其他的沉迷與成癮行為。

有研究者指出,對明星的依戀是一種對「空虛自我的撫慰」;「追星者」往往對自我有著更低的評價與低自尊。而偶像身上的魅力與特質恰好滿足了追星者對自身的許多期許。

(2)我不是在追星,我在和偶像戀愛

有研究發現,追星行為中「個人情感聯結」維度與低安全感與親近感相關,並與依戀類型中的焦慮型有著顯著正相關、迴避型有著負相關 。

麥卡琴(McCutcheon)教授將這一現象解讀為:對於焦慮依戀類型者,時刻處於親密關係會被破敗與結束的恐懼之中,從而可能將與偶像間的虛擬聯結作為現實戀愛關係的「備胎」存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穩固的港灣,因為這層關係不會離開,永遠安全。於是形成了與偶像的「虛擬親密關係」。

麥卡琴教授針對「迷戀」的快感的形成,進一步提出了他的假說—「吸收與成癮理論」。吸收指的是一種自發的對某一客體全身心,從知覺、想像到全部認知資源的全身心投注與注意。這種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無須主觀努力,類似於一種巔峰體驗,帶給人很大的快感。而在全身心注意的同時,偶像的「現實感」,也在無形中被放大或強化,使得人們產生似乎與偶像形成了某種關係或聯結的錯覺,從而讓人產生強烈的關係快樂。

3. 過度追星帶來的心理影響

有研究發現,「過度」的追星行為對於認知能力、價值觀,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都有諸多影響。

Yue和Cheung(2000)研究發現,崇拜偶像的粉絲,更傾向於具有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絕對主義的價值觀,而他/她們的現實主義、理性主義、相對主義的價值觀得分較低;因此,往往容易被人貼上「愚蠢」、「不負責任」、「順從」等負性標籤,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受到不應該有的傷害。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臨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構的重要期,很容易因為過度追星而基於偶像的信息改變並重構自我形象;同時,青少年也正處於慢慢脫離父母依戀,逐漸轉向友人及異性依戀建構的轉變時期,過度追星所伴隨的「虛擬親密關係」也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與友人和異性親密關係的形成。但由於偶像的顏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現代商業社會包裝行銷的結果,我們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很難達到這種理想化的標準。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我實現,追星只是方式之一。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理性追星,通過追星去構建完整的自己,學會熱愛自己,熱愛世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愛你,是我實現自己的方式| 追星背後的情感動力)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