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這幾句話你熟悉嗎?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但當它們被說出口時,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
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我們經常花力氣向別人解釋:「我是因為...,所以不得不...」「要不是因為...,不然我也想...」解釋到後來如果對方還是不開心,我們或者感到委屈、或者生氣怒吼:「啊我就真的沒辦法啊,不然你是要我怎樣?你就不能體諒我嗎?」
人活著,永遠都在做選擇。可是,光是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有做選擇的能力,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做選擇」之所以如此困難,其實是因為我們必須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那可能是我們難以扛起、或者抗拒扛起的責任。
因為不想面對這些結果、因為無法覺察自己的害怕,或者因為不想面對自己的猶豫不決,所以,我們會用各種理由來解釋自己的為難、甚至攻擊他人對我們的不諒解、不同理。
但,即使你用了一百個理由解釋你的無奈、你的不得不,擺在眼前的事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你選擇了A,而放棄了B」。
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是站在「沒有選擇」的位置,因為這麼一來,我們所做的選擇就不全然是我們的意願,而是出於被迫與無奈。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選擇,即使帶來了不好的結果,好像也必須被體諒、不應該被苛責。
當我們以這種心態做選擇時,內心也深信這樣的選擇,別人應該為我們付出相當的責任。但是,這種想法其實是「不負責任、也不成熟」的。
無法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做選擇,就會經常把自己困在動彈不得的桎梏、覺得自己永遠是那一個充滿委屈、不被理解的受害者。
我們所謂的「無法選擇」,更仔細地講,其實是無法做出「讓自己完全滿意」的選擇。我們抗拒做出這種困難的選擇,因為我們不想得罪別人、不想有所失去,而這一切到頭來都可能朝向一個共同的目的:害怕讓自己受傷。
很弔詭吧?這種看似因為「避免傷害對方」而陷入困境的選擇,事實上,卻是害怕自己受傷。
大部分會陷入這種困境的人,第一種可能是缺乏自我肯定,因為無法重視自己的感受、覺得不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當內在有所渴望的時候,只好站在受害者的角色、用一種掩飾成無奈與被迫的方式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二種可能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往往不是別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他們總是要別人體諒他、諒解他所做的各種選擇,換句話說,他們既希望滿足自己的需求,又希望別人能夠舉雙手成全。可惜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全拿的事情,只要有選擇就難免有失去。
你不可能任性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卻不允許他人因而感到不愉快。在關係裡,這個失去可能是對方對你的抱怨、可能是你對對方的愧疚,當然,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疏離。
那到底該怎麼辦?答案,往往就在問題的身上。
如果你願意停下腳步,試著看看這一路來你所做的各種選擇,其實,就能幫助你覺察當時的自己所重視的是什麼。
重點不在於「選擇什麼才是對的」、「應該要選擇什麼才最好」,而是,你到底能不能清楚自己因為什麼而選?清不清自己選了什麼?敢不敢為自己做選擇?
其實,關於自己所做的選擇,你最該解釋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選擇自己所重視的事情並沒有錯,你不須為此感到羞愧或自責。
當你能夠為自己做選擇、選擇對自己重要的,一來不會總是把自己擺在被害者的角色裡,二來,也不用因為總是選了不喜歡的選項而讓自己不開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清楚自己已經選擇了對自己重要的選項,至少比較能甘願地去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並且,當你愈能夠清楚知道自己所重視的價值,就愈不會讓自己經常困在難以選擇的困境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遇見嘿狗狗-胡展誥心理師(原標題:是難以選擇,還是害怕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