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手無寸鐵台灣人,怎能拯救十七萬難民?布農族博士挺進戰亂邊境,靠書本知識救人

2020-03-29 08:30

? 人氣

魯瑪夫.達瑪畢瑪在攻讀博士期間,開始投入緬甸難民援救工作,每年幾乎有十個月都不在台灣。(圖取自魯瑪夫 達瑪畢瑪臉書)

魯瑪夫.達瑪畢瑪在攻讀博士期間,開始投入緬甸難民援救工作,每年幾乎有十個月都不在台灣。(圖取自魯瑪夫 達瑪畢瑪臉書)

從緬甸軍政府而來的燃燒彈,24小時像下雨般落在中緬邊境的山頭,17萬名克欽族難民躲藏的地道被炸毀,哀號的哭聲,整晚不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軍政府的攻勢,比往常更猛了,連難民營、醫院都炸,完全違反人道精神。」從台灣到當地從事人道救援工作的魯瑪夫.達瑪畢瑪嘆息地說。2011年,因為博士研究,正在中國邊境調查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魯瑪夫,在當地朋友的邀請下,走了3天2夜的山路,進入中緬邊境的難民營。

投身人道救援 曾與死亡擦身而過

「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地方,這些人這麼無助,卻沒人知道。」魯瑪夫說,過去緬甸北部由4支少數民族組成的克欽邦,在軍政府掌權後,關係漸趨緊張,2011年起的內戰,60萬名政府軍對上6萬名民兵,實力懸殊。在難民營中,食物、飲水、教育等資源,都幾近於零,國際救助組織縱然知情,但國內正式要道,全被政府封鎖,資源根本進不來。

同時兼具建築師、宣教士身分的魯瑪夫,帶著10多年在台灣、中國邊境的研究和社區營造經驗,用特殊管道從中國等地帶入資源,很快取得當地人信任。他運用建築專業,為當地難民蓋學校、醫療院所、教會,6年下來,已建立32個難民營基地、收容超過8千名孤兒、教導難民養殖和農耕技術,與中國以物易物,同時也送難民到中國去學習基礎的醫療能力,訓練超過200名醫師、400名護理師。

「在難民營,我每天只睡2小時,時常夢見戰爭的畫面,然後驚醒。」魯瑪夫上一次在難民營時,多年隨行保護他的朋友戰死了,他也九死一生,「本來我預定在某個時間到前線開會,突然肚子痛,晚了一個半小時,炮彈就在我晚到的時刻炸毀了那裡。」

作為第一位獲頒台灣國家級獎章「國家青年獎章」 的布農族原住民,魯瑪夫的毅力驚人。

他出身花蓮深山的布農族部落馬遠村,小學5年級之前,每天要走6小時到山下上學,困苦的環境下,他卻一路念到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碩士、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經歷刻苦童年 立志靠讀書翻身

「從小,我就認為只有讀書才能翻身。」身材壯碩的魯瑪夫,其實小時候個頭矮小,常被欺負,放學後還得去砍草賺錢,但即便如此,他總是點著燭光讀到半夜12點才就寢,一路成績都是第1名。國中時,父親遭遇意外、不良於行,父母用各種方法阻止他升學,「他們覺得賺錢比較實際,要求我整個暑假都在深山砍草,到了聯考前,也不讓我下山。」

大考前一天,天還未亮,魯瑪夫就摸黑煮了早餐,留下拜別信,走了一天的路到山下應考,那一年,他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也因緣際會認識了妻子滕沛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