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土木工程的八田與一,念書時教授曾跟他說:「如果你要造橋,要做一條可以長久的橋,你做的這座橋,要讓大家100年後還能走。」八田與一深受老師啟蒙,他希望他規劃的嘉南大圳,也能夠讓百年後的台灣農民都能夠有水可用,這就是他的初心。
他規劃嘉南大圳的心臟就是「烏山頭水庫」的建造,將引曾文溪上游的溪水,蓄水量可達1億5000萬噸,規模是當時東亞第一大、世界第三大。
除了烏山頭水庫還不夠,八田與一又規劃引濁水溪的給水路及其他錯綜的引水道,水道長達16000多公里,光是水道長度足足可以繞台灣13圈,總灌溉面積達到15萬甲地。
大家都認為經費太高、工程太浩大了;八田與一堅持他的理想,人工加上重機械的配合處理,經過10年的努力,1930年4月10日,全亞洲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順利通水使用。
興建工程艱險,耗盡了人力和物力,更有134位同仁在興建過程中不幸因意外或是瘧疾等疾病殉職,因此特別立了「殉工碑」作為紀念。
石碑下的碑文是重情重義的八田與一親自撰寫,其中這麼一句是這樣寫的:
「如果曾文溪的溪水慢慢地還是在流,
你們的英靈永遠和烏山頭水庫,
照映了我們整個嘉南平原。」
碑文一筆一畫,不分台灣人或是日本人,依照殉職時間先後,題寫了每一位殉職者的姓名。
完成嘉南大圳偉大工程,將嘉南旱田變水田,農作物產量大增了約四倍,從此奠定了台灣的農業經濟基礎。
當地人為了感念八田與一的貢獻,特別請日本雕塑家都賀田勇馬製作八田與一銅質塑像,1931年開始,這座身穿工作服、工作靴、席地坐在堤堰上沉思的八田與一,目視著一手建造的烏山頭水庫。
八田與一的銅像很特別,和一般做得又高又大的威嚴政治人物或是軍事人物銅像,截然不同;他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尊敬,因此顯得特別生活化、平凡又親民。
八田與一在嘉南大圳竣工後,則繼續台灣各地的水利發展規劃,他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完成「全島土地改良計畫」,希望能夠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另外也提出大甲溪發電計畫等。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無情的烽火,擾亂了日常。由於戰爭需要,政府到處收繳銅製品,佇立在烏山頭的八田銅像也就此消失。
而八田與一被派遣至菲律賓進行「棉田灌溉計畫」,但是他所搭乘的輪船「大洋丸號」卻在航行途中遭到美軍魚雷轟炸,「大洋丸號」就此沉沒,人在船上的「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連同全船817人沉入海底,結束短暫卻貢獻非凡的一生。
約莫一個多月後,八田與一的遺體奇蹟似的被漁民尋獲,他的胸前放著一本羊皮記事本,雖然泡在水裡很久了,卻仍然可見筆跡寫下的地址;八田的遺體火化後,由長子將骨灰帶回台灣,從此長眠在烏山頭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