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都希望在能力所及之餘還可以幫助他人,就像影片中的女士一樣,用點小錢就能替對方換來一餐溫飽。
但如果我們的工作內容就能夠幫助社會,公司也付得起合理的薪水,並且有能力賺到足夠的錢持續營運,豈不是皆大歡喜?不過真的有這樣的公司嗎?
大家常聽到的喜憨兒烘培坊、大誌The Big Issue、或者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所創立的Grameen Bank鄉村銀行等,都是同時具備社會關懷和獲利能力的公司;這些公司就叫做社會企業。
什麼是社會企業?
很多人認為「社會企業」等同於「非營利組織」,令人直接聯想到「理想性、做好事」,還有「賺不到錢苦哈哈」、「事業有成、有足夠的收入支撐後再來參與」的工作;但廣義的社會企業是指由企業來提供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服務,並且有能夠運作的商業模式,讓企業能夠永續經營。
台灣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想投入社會企業,但實際上應該怎麼做呢?為了讓台灣的社會企業可以邁入下個階段,四月份一場以《跨國、跨世代: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第二章》為題的論壇,邀請到致力於跨國、跨世代的整合的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與韓裔日本創業家慎泰俊、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共同創辦人陳一強、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陳聖凱進行對談,並由夢想學校的創辦人王文華主持。
不捐反借,他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創造自己的價值
35歲的慎泰俊曾任職摩根士丹利及日本最大私募基金Unison Capital,原本是日本金融界金童,但在三年前決定創辦Gojo & Company,到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從事微型金融,貸款給當地的窮人,被稱為尤努斯第二。
慎泰俊分享,自己在學生時期曾經受過霸凌,他深深體會到,沒有人應該因為出身而受到歧視;加上學生時期家境清寒,如果沒有家人以類似「跟會」的方式幫忙籌措學費,他也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他想做「私人版的世界銀行」,提供一個所有人都能夠使用的微型貸款服務,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創造自己的價值。
Gojo & Company也獲得索尼前社長出井伸之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投資。施振榮表示,台灣已經有像慈濟、無國界醫生等非營利組織來幫助社會,但只靠捐助、資助的方式很難永續的運作;若能讓需要幫助的人「先受惠後回饋」,才是比較能保障這些組織持續運作的方法。
陳一強和陳聖凱也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運動和信念,除了直觀的的「能賺多少錢」等商業顯性價值,為了讓企業為社會出更多力,也應該讓投資者看到社會企業的「隱性價值」。就如同施振榮所說,當人們能證明自己做的事有意義、讓人認同並得到支持,就能引領風氣,讓社會大眾更了解、並願意加入社會企業。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edia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