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世界地球日,就表示你愛地球了嗎?

2017-05-02 11:55

? 人氣

最近剛過完世界地球日,許多環保團體紛紛發動了各自的「愛地球」運動,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關燈」或「不插電」活動。但這些活動的成效如何?熱鬧一個禮拜後真的節能又減碳了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曾長時間參與大規模公民節電行動,花些時間審視其意義與成效,有些訣竅值得跟各位分享,讓未來的節能減碳能成為有實際成效的活動,而不只是浪費幾個億公帑的口號。

先就臺灣整體情況而言,儘管節能不完全等於減碳,但仍是重要的因素,因為臺灣98%的能源來自國外,又有超過70%以上的人口住在都市,90%的時間在室內活動,節電可說是節能減碳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參與的前期活動可從2005年由民間組織所發起的「夏至關燈活動」開始說起,是為臺灣公民節能減碳的濫觴。第一年的關燈活動即以關掉台北的地標101大樓外燈引起注意,第二年臺灣各縣市橋樑、高鐵車站紛紛響應,第三年連結鄰近都會如澳洲、日本、中國等大都市活動。

臺灣的用電需求,在夏至之後,因冷氣機使用進入高峰,因此關燈活動重點在於節日儀式的概念,只要每年的六月二十一日的夏至一到,家裡關燈往戶外走,公共照明關燈一小時,住都市的民眾就近到不開燈的公園,欣賞星空或不插電的音樂會。

雖然後來因為某些因素,這個活動後續轉為澳洲主導的四月份地球日活動,降低了北半球調降用電尖峰的意義,但這個活動的概念仍是值得用於未來的各種設計概念,它應用了當今國際間最流行的「需求管理(Demand Response)」,藉由集體儀式,轉移用電需求高峰,減輕電力公司無限供電的壓力,如同不能用無限擴充道路面積來解決交通壅塞,而是在用路尖峰時刻分流車輛,降低使用高峰。

第二類是由政府機構率先啟動節電行動,作為民眾表率的活動。傳統上,地方政府大都由環保局主導公共節能減碳,其他同行單位視情況配合,此舉難免缺乏強制力道。

在郝龍斌主政臺北市政府的時代,從2007年開始,以節能成效做為公務員考核的一項依據。將基準年設定為2006年,所有直屬市府機構每年目標比前一年省電2%,每半年考核一次,如未達目標則影響公務員考績。在市府六萬員工共同努力下,七年來,目標減少總用電量的14%,幾乎所有的單位都能持續達到目標,實際上省下約18%,共節省了4.4億度電,約是13億的公款,合算為台北市各級學校263所學校2.5年的耗電量。

這個節能減碳行動成功的關鍵,在於機構內設定合理有用的檢核機制,並以數據管理,持續進行多年,成為組織內慣常行為。如果臺灣所有的行政機構都能比照台北市政府,當臺灣的行政機構能夠節能14~18%的用電量,我們在於是否新設電廠的議題上就更有籌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