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學期開始時,我都會推薦一些具社會關懷的好書給學生選讀,介紹時,可以明顯發現學生眼睛是明亮的,難道是因為我講得手舞足蹈又口沫橫飛?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好書所傳達的信念,而他們也願意透過閱讀拓展人生視野。
可惜的是,接著就沒有下文了。學生每天課表都排得滿滿,回家還要準備隔天的各科小考。鴨子都被填成這副模樣了,當老師的又怎麼忍心要學生讀這些會「耽誤」學業成績的「課外書」呢?
教育部閱讀磐石獎得主、國中老師梁語喬,在《曾經,閱讀救了我》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故事:
阿憬是個自我要求高的學生,很擔心自己國中成績不夠優秀,如果讓他們自習,他一定會就看教科書。
我找了他幾次,告訴他:「如果只看教科書,你永遠只能向一百分邁進,但是如果你不只看教科書,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超越一百分。」
梁老師希望,學生能從課外書中找到不同個體所需要的不同養分,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有智慧及勇氣去抉擇與面對。
說來也奇妙,在基測結束後,梁老師的班級竟得了苗栗縣基測優良班級獎,平均分數高於全縣平均二十四分之多。
這個成果說明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會讓學生成績退步,更不會阻礙學生的學習。
學生時代不重視閱讀,出社會後忙於上班就更不可能閱讀。難怪台灣書籍年銷售額從二○一○年高峰的三百六十七億,一路下滑「腰斬」到二○一五年的一百九十億,而且賣最多的都不是真的文字書,而是實用取向的著色書與寫字書,或是心靈勵志類的「勇氣書」。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養出訓練有素的狗。教科書只是現在的工具(未來的垃圾),要開拓視野就得靠閱讀,唯有真實的閱讀,才能期待寫出有意義的文章。
作者|黃益中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向高牆說不》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