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完成不代表從此高枕無憂,緊接而來的是另一個考驗:市場。
當初承租老屋時,Rita單純覺得房子應該被修好,沒有確定要做什麼,營業方向純粹是順應老屋性格決定。店面招牌很小,因為Rita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房子,而不是名字。座位空間很寬敞,像房屋正中間、外頭院子不設桌椅,是為了留下老屋呼吸的空間。
由於土牆對味道的吸附比一般水泥明顯,因此拾光机的供餐品項全都是無油煙料理,以避免複雜的氣味干擾氛圍。Rita解釋,「我是因為喜歡房子才弄了這個房子,但我能夠做到的是,我找到好東西給客人。」店內提供道地的台灣茶、花蓮小農自種的養生茶品及麵茶冰沙,都是別處少有的誠意之作。
市場競爭 老屋店經營不易
老屋店聽起來是文青最愛,但Rita坦言經營並不容易,因為「新的店家太多了,台中人的消費型態又沒有強烈的忠誠度。」她分析,目前台中老屋店的新店展店速度驚人,台北、高雄、甚至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投資者,看中這裡人力、土地成本較其他都會區便宜,紛紛投入。
喜歡嘗鮮的消費者就算一個禮拜去3、4家餐廳、咖啡館,一個月下來都可以不重複,但獨立店家很容易消失於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即使可以把店做起來,卻可能遇到房東跟著漲房租,吃掉好不容易賺來的利潤。
像拾光机每個月的收支不一定會有盈餘,更別提要把當初投入的整修費用賺回來。Rita跟許多老屋店經營者一樣,必須仰賴其他工作收入,她以苦中作樂的口吻自嘲,「你會發現,在台中做這些事情的人,頭腦有點怪怪的,每個人看起來都很不會算計,所以異常辛苦,但又好像異常甘願。」
「如果我是我自己的客戶,一開始就會講,你不要做這件事。」以商業考量來分析,拾光机靠近第五市場,周遭商圈早已沒落,市區的人潮與消費主力都不在這裡;花大錢整修,租約卻只簽5年,從簽約到開店就花了將近一年,投入的心血搞不好幾年後就得拱手讓人。
對於這種種不划算,Rita卻顯得豁達,「對所有的老房子來說,我們都只是階段性的管理者,這房子最初也不是房東的啊!我們只能在有緣分的時間裡,用最大誠意付出。」
讓百年老屋說故事
在Rita眼裡,每間老屋都像耆老般珍貴,述說城市的性格與脈絡。她說,同樣是日治時代的老房子,但在台中、鹿港或台南等不同地方,也會因為常民生活、氣候、濕度、陽光、生活的需求與習慣,而有不同的格局、坐落方向和建築形式。「這樣的東西一直在消失,房子一直被拆,房子也會痛,我們能做的,是用自己的方式,讓房子有機會替自己講話。」